康熙古彩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康熙古彩的图案装饰分边角、地皮、斗方和底心四部分。换句话说,所谓“地皮”是康熙古彩图案装饰的一部分,是“斗方”外围色彩与纹样的统称。古彩图案中的地皮纹样与边角纹样一样是服务于斗方中画面的题材和内容的。“地皮”所表现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审美的熏陶而体现的。古彩地皮文饰在绘制时采用图案学科中不规则的边缘模样,它不是一个单位连续而成,而是多用不规则的散点以及不受约束的卷草和穿枝,依照斗方外围的需要自由绘制的整体纹样。

“地皮”装饰的分类与绘制方法

  “美在大红大绿,妙在古色古香”的康熙古彩按“地皮”分可主要概括为:料地古彩、红地古彩、沙地古彩以及金地古彩等样式。

  料地古彩(即黑地古彩)又分料地五彩和料地素三彩。如图一,用生料(乳香油调的朱明料。朱明料在烧成只有860度-900度的温度下是不能完全烧熟的,所以叫做生料)画纹样并填空白,然后在料地上罩大绿,所以康熙料地古彩是从颜色底下黑的发出绿色的光泽。

  红地古彩是用牛胶水浸泡3-10年的矾红来描绘纹样并填空白。这样的矾红象胭脂一样沉着,象朱砂一样厚重,洋溢着富丽堂皇、喜庆吉祥的气息,为国人所好,为世人所爱。

  金地古彩即画好纹样并进行设色后再在纹样空白处填上本金,康熙金地古彩的本金是用金粉研制,用蒜汁调料,烧奸后用玛瑙块磨亮,给人以金碧辉煌,富丽堂皇之感。

  沙地古彩,用生料为主,红料为辅画纹样,再在空白处点满料点。正宗的康熙古彩沙地“地皮”是一笔一笔点出来的,而且对点的要求很高,必须中锋用笔,使得这样的沙地有很强的笔情墨趣和人情味。还有一种叫珍珠地古彩,即沙地古彩的点装饰改为画一个个圆圈。

二、康熙古彩的“地皮”装饰最能体现民族特色

  “地皮”装饰的纹饰是具民族特色的康熙古彩的成熟是在宋红绿彩,明五彩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具有强烈民族性的陶瓷艺术门类。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是康熙古彩扎根的土壤,是它赖以生存的灵魂和永恒的主题,康熙古彩的“地皮”装饰纹样更是深受传统风俗、吉祥纹样和民间艺术如年画、版画、刺绣、剪纸等的内容的直接影响。

  康熙古彩的“地皮’装饰吸取了佛家与道家装饰纹样的精华。佛家的忍冬、缠枝、万字纹是陶瓷装饰的惯用纹样,“地皮”装饰因受“斗方”及器皿不规则造型的影响,要求其纹饰是以不规则的散点以及不受约束的卷草和穿枝为主,缠枝纹正符合这一要求。

  明代皇帝爱老道,因此道家八宝是大明五彩的重要装饰,康熙古彩是对大明五彩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八宝纹饰又适合散点装饰,正如我们所见,道家纹饰在古彩“地皮”装饰中广泛存在。可以说康熙古彩的“地皮”装饰是集佛家、道家经典纹样于一身,这同时也是康熙占彩的“地皮”装饰让人感觉赏心悦目的重要原因。纹样是众人所熟知的,画面是传统的,绘制是工整的。因此它集聚了民族文化的精华。

“地皮”装饰的绘制是民族特色的

  康熙年间虽然对陶瓷烧制十分重视,在景德镇相继设“臧窑”和“郎窑”对御用贡瓷进行监制和生产:也相传有“康窑山水,似王石谷,雍窑花卉,似恽南田,康窑人物,似陈老莲,道光人物,似改七芗”的说法。但据考究康熙古彩的“地皮”及边角纹饰应为民间绘匠工人所精心绘制,朝廷内部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古彩的“地皮”装饰纹样进行要求。是景德镇的古彩师傅们在总结前人的装饰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斗方中纹样的需要和瓷胎造型的要求进行构思和设计,运用熟练的技巧及绘制手法完成制作的。

  因此在讲绘画与陶瓷装饰的渊源及影响关系史上,可以不说康熙古彩的“地皮”装饰,康熙古彩 “地皮”装饰的绘制者是基本不懂绘画理论的民间艺人。也正是这些民间艺人运用大红、大绿的古彩色,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的美的追求。康熙古彩的“地皮”装饰是自然而然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劳动智慧的结晶。

三、康熙古彩 “地皮” 的特色装饰增强了它的收藏价值

  简单的说是康熙古彩 “地皮”绘制的难度增加了它的收藏价值。在前面讲“地皮”的绘制时,讲到料地占彩的料地是先拓朱明料,在料干(但不是干透,大约l—2天,因季节而异)时罩大绿,大绿是古彩色中最难填的一种颜色,不易填平而且难烧,极容易缩色,烧成温度也比其他古彩颜色要高,一般高于860度,低于900度。名贵的康熙料地古彩,是从颜色底下黑的发出绿色的光泽,像宝石器,因此一件好的料地古彩,不是百里挑一而是万里挑一。这样的一件宝器是否具有收藏价值呢?

  因为康熙料地古彩的名贵,也引起现代很多仿古者仿制。但仿品料地的黑色是用艳黑(新彩黑色)调胶水平涂,这样的效果是黑的很死很闷,烧成后没有宝石绿色。由此可见康熙古彩“地皮”装饰的意义所在。

  同样用经牛胶泡浸3—10年的矾红拓填的红地古彩也是现代仿制者难能做到的。真正的康熙红地古彩不管在土中埋多少年都能红艳如初,是现在的仿制品所办不到的,现在的仿品多是用西赤(又叫洋红,新彩色)调油涂两边,第一遍调樟脑油平填,待干透后,再用乳香油调西赤平填第二遍。这样的红地也红艳但不沉着,更无康熙红地古彩的光泽。

  金地古彩所用本金更是现在仿制者不可能达到的。

  谈到清代精品陶瓷,所有人想到的都是清三代枣康、雍、乾时期的物品,而且众所周知,“三代”瓷器各有其代表作即康熙古彩、雍正粉彩、乾隆珐琅彩。而在现在收藏界要数雍正的粉彩最得人喜爱,雍正粉彩是在康熙古彩的基础上引入含砷的玻璃白,并根据需要对所画物像进行洗染,使其产生明暗变化,增强画画层次感。雍正粉彩是否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当然要真的做比较还要考虑到构图、色彩、造型等众多因素。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稀为贵”,如果考虑到康熙古彩 “地皮” 的特色,它应该更为收藏者所关注,只是实物不多,想要真品难之义难而已。这种不惜成本的皇家艺术,足现代人可望刁;可极的。

四、就康熙古彩 “地皮” 装饰谈现代艺术瓷发展

  近儿年越来越多的国画家来到景德镇进行陶瓷创作,其创作风格在给景德镇艺术瓷绘画风格增加新鲜血液的同时:作品也冲击着景德镇艺术瓷的市场。

  我们小该把陶瓷绘画简单的理解成绘画,它有着深厚的工艺美术的内涵。在国画家的眼里,它只是简单的把毛笔换成料笔,把宣纸换成瓷胎或是坯胎吗?那所有学习陶瓷艺术没计的学生都改国画专业才对!而且国家不该布1958年布景德镇建陶瓷学院,而足国画学院才对。更进一步讲,全国的工艺美术院校也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了。

  绘画对陶瓷的影响是一直伴随陶瓷的发展的,特别是在雍正朝以后,山水、人物和花鸟画都与中国画的工笔重彩类同,都足白描勾勒,皴擦点染,采用散点透视,不受时空局限,构图上主重章法,讲究空白,追求立意和诗、书、画印的巧妙结合。但我们来看看康熙朝的古彩,立足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将吉花瑞草、珍禽异兽、历史典故跨时空的运用到陶瓷装饰上。物像勾勒刚劲挺拔,山石阴影、树皮纹理用的却是横排线装饰,洋溢着完整、圆满、规范、四平八稳的装饰美。特别是康熙古彩的“地皮”装饰,缠枝草或穿枝纹沿瓷胎的形体变化自由穿插,中间结有八宝纹或缨子纹,给人以自由与随意的装饰美!空白处或填料地或红地或余地或点有沙地或画有珍珠地,丰富了画面又增强了整体感,深深的体现了陶瓷绘画的工艺美。显然,陶瓷绘画不是简单的会国画并掌握瓷画料性就可以完成的。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即占彩市场正在萎缩。究其原因,是“入芝蓝之室,久闻不知其香”,现代古彩瓷,载体造型的单调少变,缺乏时代的清新气息和新颖寸尚的开放风格。齐白石曾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想这句话用在陶瓷装饰的学习上也是成立的。我们应该吃透传统,学得其精髓,并对传统装饰手法发扬光大。对于康熙古彩的“地皮”装饰我们不应该是一味的模仿,正如前面所讲仿古者因工艺材质的限制是达不到古瓷神韵的。反之,我们应该将这一独具特色的民族装饰与现代人审美相结合,这就要求陶瓷设计的学习者发挥其作用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希望名誉全球的景德镇能够创造出像康熙古彩一样享誉全球的、具有现代装饰美的艺术瓷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