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1个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建安风骨'''(拼音:jiàn ān fēng gǔ),又称“建安骨”,指汉魏之际[[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刚健遒劲的风格。[[建安]],[[汉献帝]][[年号]]。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王琦注:“[[东汉]]建安之末,有[[孔融]]、[[王粲]]、[[陈琳]]、[[徐干]]、[[刘楨]]、[[应瑒]]、[[阮瑀]]及曹氏父子所作之诗,世谓之建安体。风骨遒上,最饶古气。”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
  '''建安风骨'''(拼音:jiàn ān fēng gǔ),又称“建安骨”,指汉魏之际[[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刚健遒劲的风格。[[建安]],[[汉献帝]][[年号]]。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王琦注:“[[东汉]]建安之末,有[[孔融]]、[[王粲]]、[[陈琳]]、[[徐干]]、[[刘楨]]、[[应瑒]]、[[阮瑀]]及曹氏父子所作之诗,世谓之建安体。风骨遒上,最饶古气。”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
==由来==
  
 +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
 +
  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不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藻饰结合的一面。所以,从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风骨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象辞藻过于华丽,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
 +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著有现存最早的七言诗《燕歌行》。[[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
 +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此外,刘勰也强调:辞藻修饰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
 +
 +
==特点==
 +
 +
  由于汉末社会动乱,连年战乱,这一时期的文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能力;他们不再拘束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建安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而这些,都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
 +
  南朝齐梁时,[[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
 +
 +
==影响==
 +
 +
  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当然也是诗歌史辉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诗歌、辞赋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诗歌,兴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从此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给后世留下极深远的影响。
 +
 +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 参见条目 ==
 
== 参见条目 ==

2020年5月17日 (日) 05:04的最后版本

  建安风骨(拼音:jiàn ān fēng gǔ),又称“建安骨”,指汉魏之际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刚健遒劲的风格。建安汉献帝年号。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王琦注:“东汉建安之末,有孔融王粲陈琳徐干刘楨应瑒阮瑀及曹氏父子所作之诗,世谓之建安体。风骨遒上,最饶古气。”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由来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不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藻饰结合的一面。所以,从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风骨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象辞藻过于华丽,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著有现存最早的七言诗《燕歌行》。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此外,刘勰也强调:辞藻修饰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

特点

  由于汉末社会动乱,连年战乱,这一时期的文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能力;他们不再拘束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建安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而这些,都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南朝齐梁时,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

影响

  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当然也是诗歌史辉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诗歌、辞赋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诗歌,兴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从此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给后世留下极深远的影响。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刘勰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