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赫兹实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弗兰克-赫兹实验汉语拼音:Fu lan ke he zi shi yan;英语:Franck-Hertz experiment),利用电子原子碰撞的方法直接证实原子内部存在定态的实验。1914年J.弗兰克和G.L.赫兹设计制作了特殊的放电管(见气体放电),管中封有低压汞蒸气和作为阴极的灯丝及阳极 ,靠近阳极处还有栅极。栅极和阳极间加0.5伏特(V)的反向电压 ,在阴极和栅极间加可连续改变的电压,测量阳极电流。实验结果为随着所加电压逐渐增加,阳极电流出现周期性的极大值,相邻极大值间的电压差为4.9V。

  这一实验结果的合理解释是汞原子内部存在比汞原子基态高4.9电子伏特(eV)的激发态。当所加的电压不足4.9V时,从灯丝出来的电子加速获得的动能不足4.9eV,电子与汞原子发生弹性碰撞,能量不会转移给原子内部。随着阳极电压升高,电子速度增大。当所加的电压达到并超过4.9V不多时,电子与汞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 ,将4.9eV的能量转移给汞原子使之跃迁到激发态 ,电子所剩的能量不大,不足以越过栅极和阳极之间的反向电压,因而不能到达阳极,从而阳极电流陡降 。电流曲线中的第二个峰值之后的下降是电子加速达到4.9eV ,与汞原子非弹性碰撞将能量交给汞原子后,重新加速 ,第二次与汞原子非弹性碰撞,将能量交给汞原子,所剩能量又不大 ,又不足以越过栅极和阳极之间的反向电压所致,余类推。弗兰克 -赫兹实验证实了原子内部存在能量确定的定态;弗兰克 -赫兹后来改进的放电管,用分光仪器观察到2537埃的光谱线 ,它正是汞原子由第一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所发出的谱线,这就更加确凿无疑地证实了这一点。弗兰克-赫兹实验肯定了玻尔理论的成功,在历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