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百熙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百熙 像

  张百熙汉语拼音:Zhang Baixi,1847年-1907年3月30日),末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字埜秋,一作冶秋,室名潜斋、退思轩。湖南长沙人。清同治进士。1902年1月以工部尚书受命为管学大臣,恢复因八国联军入侵而暂时停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1904年2月离任。

  张百熙以进士出身入仕,在京为官多年,历任吏部、户部等部尚书及管学大臣等职,官至邮传部尚书。身后获赠太子少保,谥文达。他思想开明,主张施行新政,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时有“大学之父”之誉。

  张百熙少时读书于城南书院,习诗甚勤。同治十三年(1874)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时王先谦官京师,因与从游,学识更进。光绪七年(1881),督山东学政。十四年,充四川乡试正考官。次年,由潘祖荫荐举,命值南书房,再迁侍读学士。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时,张百熙屡陈兵事,严劾李鸿章阳为战备,阴实主和。与侍讲学士陆宝忠互论国事,“以为欲挽艰危,非亟召亲贤不可”。拟请起用恭亲王奕訢。又和陆宝忠等联名参劾枢臣孙毓汶力主议和及签订和约行为。

  光绪二十三年,张百熙督广东学政,迁内阁学士。二十四年,屡上疏论变法,又奏荐康有为应经济特科试,奏保康有为使才。及至戊戌政变发生,有人奏劾,遂因“荐举康有为”获罪,被革职留任。后开复原官。二十六年任满,赴西安谒见慈禧太后、光绪帝,陈述时事意见,慷慨激昂。命任礼部左侍郎,再擢左都御史。

  光绪二十七年(1901)初,慈禧太后在西安下诏宣布“变法”,张百熙疏陈大计,请改官制,理财政,变科举,办学堂,设报馆。未几,迁工部尚书,复先后调任刑部、吏部尚书,兼充管学大臣,主持京师大学堂。当时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总教习,他认为丁氏甚不适合,遂退聘,改由吴汝纶继任。二十九年,清政府增派荣庆为管学大臣,他会同创立医学馆及译学馆、实业馆,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各省派官费生自此始。

  张百熙重视办理京师大学堂,常多处乞募款项,以充经费,对学生多有奖掖,一时颇出人。后历任户部、邮传部尚书等职。邮传部新立,他欲任用京师大学堂学生,该部侍郎唐绍仪则主张多用广东同乡富商,相争不下,被劾传旨申饬。但他培育爱惜人才,延接士人,在清末也属少见。光绪三十三年。(1907)卒。赠太子少保,谥文达。有《退思轩诗集》。

  张百熙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主要散见其奏折,《清史稿·艺文志》有《张百熙奏议》四卷,另有《退思轩诗集》六卷,《补遗》一卷传世。

张百熙与中国教育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中)视察京师大学堂译学馆,与管学大臣张百熙(左)、监督朱启钤(右)合影

  张百熙自幼目睹国家积弱,思想倾向改革。戊戌变法之前,即推荐康有为,并倡议改科举,兴新学。被派赴英国期间,悉心考察工业、科技、教育等各领域情况,感慨颇深。回国后,张百熙上疏陈述五条革新大计,其中即有“变科举,建学堂”之议。同年九月,张百熙奏请将京师大学堂改隶属于国子监,又提请将总理衙门附设的同文馆改隶于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筹建始于甲午战争后。当时侍郎李端棻奏请立学,本已得到中旨批准,但朝廷保守派反对新政,此事被迫缓行。戊戌变法期间,学堂正式成立。及至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新政大都被废除,唯有大学堂幸存。张百熙担任管学大臣后,更加积极恢复与改革大学堂,并着手制定大学堂章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初,张百熙上《奏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建议先开预备、速成两科,预备科分为政、艺两科,速成科分为仕学、师范两馆,同时添建讲舍,附设译局,广购书籍仪器,宽筹经费。不久,又上《奏举大学堂总教习折》,保荐冀州知州吴汝纶担任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坚辞不就,张百熙冠服登门跪拜,并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吴汝纶提出首先赴日本考察。尽管汝纶归国后即病卒,未能视事,张百熙求贤爱才之心却可见一斑。当时许多著名学者如杨仁山、严复、孙诒让、蔡元培等也为其聘用。

  同年七月,张百熙拟定各级学堂章程六件,分别为《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等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朝廷诏准,颁布各省。此即《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章程虽然因为改革步伐太大,未能得到施行,却成为中国法令化学制之始。年底,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张百熙又上呈《奏派学生赴东西洋各国留学折》获准,各省开始派遣官费留学生。

  次年,张百熙因“喜用新进”被朝廷猜忌,并遭荣庆等人分权,仍与张之洞、荣庆等共同修订学制,成《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蒙养院章程》、《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任用胶原章程》、《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事业教员讲习所章程》、《各学堂管理通则》及《学务纲要》各一册。同年底,领衔进呈,获准颁行,即《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同时呈《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促成了中国延续一千多年之科举制度的彻底废除。

  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张百熙奏请派遣新科进士出洋留学。随着张亨嘉、孙家鼐先后被任命要职,张百熙权力日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奏请大学堂增设法政、文学、格致、工科四科,并勘定广安门、德胜门外校址,奉旨议行。年底,清廷成立“学部”,张百熙彻底被排挤,“销学务差”,但其对中国教育的巨大贡献,至今不可磨灭。

  今日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北京大学,即由京师大学堂演变而来,而其中的师范馆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故两校都将张百熙尊为校长。

两次修订京师大学堂章程

  张百熙是京师大学堂第三任管学大臣,任期从1902年1月至1904年1月,出色地完成了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在校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记忆。

  京师大学堂开办之初,就制订了《奏议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大学堂的第一个章程。但它是“戊戌变法”的产物,出自于维新派梁启超和康有为之手。慈禧太后害怕维新变法思想影响大学堂,因此,她要张百熙重订一个新章程来加以取代。

  张百熙经过半年多的“谨上溯古制,参考列邦”的反复修订,终于在1902年8月15日上奏所拟章程,贯彻了“端正趋向,造就通才,明体达用”的旨意,含有大学堂以及考选入学、高等学堂、中等学堂、小学堂、蒙学堂的六个章程等,共8章84节(因为自大学堂成立之日起就含统管全国教育的任务,直到1904年2月起才另立相当于教育部的“学务”专管全国的教育工作)。慈禧太后钦准颁行。这是经她本人钦定的,所以就叫《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由于该年为“壬寅年”,所以又叫“壬寅学制”。这是京师大学堂的第二个章程。这个章程首次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关于新式学堂的较完整的体系。

  “壬寅学制”虽已公布,但尚未施行。于是,张百熙会同张之洞、荣庆二人共同历经半年之久,七易其稿反复修订之后,于1904年1月13日上奏所拟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附通儒院、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任用教员、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附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及艺徒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的十个章程,实业学堂、各学堂管理的两个通则,学务的一个纲要,共7章72节。这是大学堂的第三个章程,称为《奏定大学堂章程》。由于该年为“癸卯年”,所以又叫“癸卯学制”。这个章程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都作了具体规定。它不仅使大学堂办学逐步走向正规,而且改变了原有的官学、私学、书院等旧形式,为我国实行现代的新式学制开了先河,并且,它一直沿用到清朝终结的1911年,对后世影响较大。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