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漫性血管内凝血汉语拼音mí màn xìng xuè guǎn nèi nínɡ xuè),(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病理状态和临床出血综合征。英文简称DIC。其特征是小血管内特别是毛细血管内形成弥漫性微小血栓,导致消耗性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减少、微循环障碍及脏器组织缺血,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等病理变化。在临床上表现为出血、休克、栓塞引起的脏器功能不全及溶血等,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临床上常把DIC分为3期:高凝血期、消耗性低凝血期和继发纤溶亢进期,病情多较严重,预后常与原发病密切相关。DIC可继发于许多疾病:①能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疾病。如妊娠并发症(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滞留、妊娠中毒症、葡萄胎等);严重创伤、广泛外科手术;广泛癌瘤、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肝坏死、毒蛇咬伤和急性血管内溶血等。②能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的疾病。如感染(败血症、内毒素血症、病毒血症);低血压、休克、缺氧;抗原抗体复合物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③某些因素还可促进DIC的发生,如各种原因的循环淤滞;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脾切除等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已激活的凝血因子的功能障碍;AT-Ⅲ减少;纤溶活性减低;酸中毒及妊娠时血液凝固性增高等。DIC的症状轻重不等,发展快慢不一,以急性型最严重,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多发性出血倾向是DIC的最大特点,可伴有休克和脏器功能障碍的表现。若化验血小板数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阳性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高即可诊断。治疗原则是根据发病机理的各个环节采取综合治疗:①去除病因和诱因。②用肝素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阻断凝血。③输新鲜血以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而止血。④保护脏器,并积极治疗其功能衰竭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