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归有光汉语拼音:Gui Youɡuɑnɡ;1506~1571),中国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昆山(今属江苏)人,卒于南京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20余年,8次会试不第。二十一年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被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1565)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后为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

  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在诗论上,他也批判复古倾向,其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名文未尝不佳,前、后七子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则泥古成风,走入歧途。

  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论议、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行状以及制义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内容空洞,思想陈腐。在若干记叙、抒情散文中,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其艺术特色是:

  1.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极富人情味。

  2.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子所及。

  3.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他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女二二圹志》等,均未超过千字。

  4.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由太湖风景写到宝界山居,又对比唐代王维之辋川别墅,并对王维发了议论;《菊窗记》,从洪氏之居的地势、风景写到古人仲长统陶渊明,夹叙夹议,跌宕多姿。

  归氏散文虽多写身边琐事,但他的《备倭事略》、《昆山县倭寇始末书》、《蠲贷呈子》等文,刻画了倭寇入侵后昆山一带“屋庐皆已焚毁,赀聚皆已罄竭,父母妻子半被屠刳,村落之间哭声相闻”的惨状;《书张贞女死事》、《张贞女狱事》等文,揭露了恶霸横行、吏治腐败的现实;《送恤刑会审狱囚文册揭贴》、《九县告示》、《乞休申文》等文,表达了自己为民请命的心怀;《可茶小传》、《鹿野翁传》等传记文,勾勒了一些普通人物的形象;《己未会试杂记》、《壬戌纪行》等纪行文,记载了当时一些民情世态。这些作品均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有《震川先生集》共40卷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