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彬州梨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彬州梨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彬州梨

  彬州梨,原名“老遗生”梨,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陕西省彬县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彬县泾河川道及各支流水系沿岸,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彬州梨单果重300-500克,最大的500克以上,素以果面鲜黄、果皮薄、果肉白、果核小、汁多无渣、酸甜适口、香甜浓郁而驰名省内外,为历代贡品。

生长环境

  彬州梨汁多味浓,甘甜适口,品质上乘,很大程度取决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1、地质:彬县海拔高度715~1501米,其中泾河川道海拔在715~1000米之间。境内川原相间,土层深厚,质地良好。土壤多为黄壤土、黑垆土、黄盖粘黑垆土。全县土壤平均pH值8.58,有机质平均含量1.015%,全氮含量0.017%,全磷含量0.137%,全钾含量2.74%。
  2、水文:彬县境内共有12条河流。其中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长104公里,为彬州梨的生产提供了大量的河滩地。另外比较大的河还有马家河、安家河、拜家河等,这些河流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没有污染,为彬州梨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
  3、气候:彬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3℃,气温年较差27.7℃,日较差11.7℃;年平均日照2199.3~2298.8小时,总辐射115.181~117.546千卡/小时,光能资源丰富。无霜期176-180天。年平均降雨量579.6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七到八月。

特点

  5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新品种,主栽品种以酥梨为主,到2003年全县彬州梨栽植面积2.3万亩,年产量2.8万吨。彬州梨单果重300-500克,最大的500克以上,素以果面鲜黄、果皮薄、果肉白、果核小、汁多无渣、酸甜适口、香甜浓郁而驰名省内外,为历代贡品。
  彬州梨营养丰富,含可溶性固体物14.90%,含糖量12%以上,硬度13.5磅,还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钙、磷、铁、果酸、苹果酸、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含水量86%以上,可食部分达84%,硬度达16.23磅/平方厘米。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制成梨脯、梨酱、梨罐头、梨干、梨膏、梨汁、梨酒等。
  经测定,彬州梨含可溶性固形物13-14%,硬度13.5磅。

人文历史

  彬州梨具有悠久的历史,始植于2000多年前。《诗经》中记载陕西地区事物的《秦风》篇里有:”山有苞棣,隰有树檖“之句,后人注释:”……秦之树檖,皆野梨也“。檖子苞棣就是梨的别名,说明当时陕西已栽培梨了。
  《三秦记》戴有:”汉武帝御宿园出栗,十五枚一胜,大梨有五胜,落地则破,取其梨先以布囊承之,号曰含消“。《西京杂记》载有:”初修上苑林,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梨十:紫梨、青梨(实大)、芳梨(实小)、大谷梨、·细叶梨、缥叶梨、金叶梨(出琅邪王野家、太守王唐所献)、瀚海梨(出瀚海北,耐寒不枯)、东王梨(出东海中)、紫条梨“。说明汉代梨在陕西关中已广为栽培,且品种繁多。
  《广志》记有:”关以西弘农京兆右扶风界诸谷中,梨率多供御“。说明到了晋代,陕西梨的栽培更为广泛,有的品种(包括彬州梨在内)甚优。曾作为贡品,敬献皇上。
  明代嘉靖年间的彬州司马张金度在《劝农即事》诗中写到:“…百年生聚兹更始,七月豳风未可忘。喜煞故园梨枣在,熟时还要上公堂”。清人谭嗣同写了一首《彬州》诗,“棠梨树下鸟呼风,桃李溪边白复红。一百里间春似海,狐城掩映万花中”。这首诗至今在彬县及周边县区广为流传。
  1957年中秋节,毛泽东主席品尝邠州梨后,指示0中央办公厅复信,鼓励彬县大力发展邠州梨。
  50年代彬县开始引进了一批结果早、产量高的梨优良品种。80年代,彬县梨面积迅速扩大,又引进了国外优良品种。由于彬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所产梨果汁多味浓,甘甜适口,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青睐。人们习惯上把彬县生产出来的梨,统称为彬州梨。彬州梨目前保存的地方品种有9个,即老遗生、水遗生、平梨、夏梨、涩巴梨、光皮梨、秤锤梨、木梨和银梨。生产上的栽培品种以砀山酥梨为主,其它品种包括有雪花梨、长把梨、马蹄酥、秦酥梨、早酥梨、丰水、幸水、水晶梨等30多个品种。彬州梨外形美观、个大香甜、汁浓核小、肉厚无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以上,1999年被评为“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多次被评为陕西省优质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