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细把江山图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待细把江山图画,傅抱石

待细把江山图画

  • 作者:傅抱石
  • 材质:纸本水墨设色
  • 尺寸:100 cm×111.5 cm
  • 创作年代:1961年
  • 收藏:中国美术馆
  • 款识:待细把江山图画。庚子深秋,随江苏国画家漫游太华,归来写此,并题稼轩词句。一九六一年四月,傅抱石南京记。
  • 钤印:抱石之作(白文) 一九六一(朱文) 换了人间(白文) 

  此作是“抱石皴”风格最典型的诠译。它雄强不粗壮,潇洒而不纤细,其天机之动,阳开阴阖,至臻化境。其后作品增加了些圆润、厚重,变急猛为流畅。题材上以“革命”的诗意为多。画风更加稳定。

  《待细把江山图画》作于1961年4月,立意是表现“华山天下险”的雄姿。他用硬笔散锋轻皴,如风驰电掣,运生出华山横空出世的奇姿,变化多端的线条和长短相间的飞白,造就气象苍茫、云彩飞动、雾气迷蒙的微妙之境。诗人王昆仑有诗赞此画道:“丹青往代万千家,翘首今朝看异花。意动风来吹笔舞,江山无限走龙蛇。”⑸这幅画堪称傅抱石的精品代表。

  辛弃疾在《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中写道:“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澦,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词人用比兴法,纵情地抒写了赞美西湖胜境的情怀,雄浑豪放,立意清新。傅抱石深爱辛词,借来其中警句为题,不仅使画意生色,而且贴切地表达了他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挚情感和刻意创造艺术美的坚定信念。一个“细”字,也准确地点出了这幅画的艺术特色,比起《林海雪原》、《西陵峡》等笔饱墨酣、淋漓挥洒的画幅,这幅华山图却是粗中有“细”、重中见“轻”的。

  《待细把江山图画》是傅抱石晚年山水画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此作的构图和笔法与其在1960年创作的《漫游太华》和《西陵峡》两件作品颇为相似。画家以其独到的视角和创造力,将华山奇峭无伦、壁立千仞的雄姿呈现在我们面前,虽为方形构图,但画家将山峰伸出纸外,不留天空,以几缕云雾隔断山腰,虚实相生之间愈显华山遮天盖地、直插云霄的磅礴气势。此外,画家对树木、房屋、人物等细小配景的精细刻画亦同样反衬了华山的卓绝雄姿。笔法上,此作中画家的“抱石皴”臻至化境,散锋笔法得到充分施展。左侧山体着墨较多,干湿并用,潇洒恣肆,显出山峦的浑厚苍郁;右侧山体以潇洒灵动的干笔枯锋迅速写出,疏野而健劲;中部缭绕的烟云令画面倍显空灵。与高山石壁的磅礴气势相对的是前景中的林木村舍,画家以湿润浓墨信手点缀的细小精致,既使空间深远、景境辽阔,又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些许宁静的诗意,使其更加意味无穷。设色上,此作大量运用淡赭,色与墨融为一体,沉着而大气。此图是傅抱石华山写生归来之作。1960年,傅抱石率江苏国画院的画家们到达华山,因体力原因,他未能登临山顶,只在山下青柯坪附近观华山之姿。虽未完整描绘华山全貌,但仍将华山险峻、奇崛的磅礴气象表现得呼之欲出。画家以辛弃疾的“待细把江山图画”作画题,充分表达了他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