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田横五百士(徐悲鸿作)
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图
奔马图(徐悲鸿作)

  徐悲鸿汉语拼音:Xu Beihong,1895~1953),中国画家。1895年7月15日生于江苏宜兴,1953年9月26日卒于北京。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自幼从父学习绘画、书法、篆刻,青年时在上海谋生,业余学习素描,曾短期赴日本学习美术,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学习美术,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并在西欧各国参观、考察,研究西洋美术。回国后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抗日战争时辗转南洋与印度,举办筹赈画展,支援国内抗战。1948年又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徐悲鸿擅长中国画油画素描,在创作上他以“师法造化,寻求真理”为原则,作品多取材现实生活,或借古喻今,寄托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如《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徯我后》、《愚公移山》等。他长于画马和狮、牛、猫、鹰、雀等各种动物,生动传神,各有寓意。在抗日战争期间,以风雨鸡鸣和跃起的雄狮、奔腾的马,表达对中华民族觉醒奋起的热望。

  在创作理论上,徐悲鸿主张改良中国画,他说:“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他提倡写实,反对抄袭;倡导现实主义,反对P.塞尚、H.马蒂斯等人的艺术。他注重素描的严格训练,提倡师法造化,反对因循守旧。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徐悲鸿一生致力美术教育,他重视绘画基本功的训练,提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挥主动的创造精神,以获全面发展。出版徐悲鸿画集及研究的专著多种。

年表

  • 1895.7.19 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画。母亲鲁氏从事家务。徐悲鸿为家中长子,原名寿康。
  • 1904 正式从父习画,开始临摹吴友如的《点石斋画报》。
  • 1912 画自画像《存照》一幅,显露出人物画的才能。独自到上海卖画,并想借机学习西画,以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在《时事新报》上发表白描戏剧画《时迁偷鸡》。
  • 1914 父亲病故。为养家糊口,返回故乡并开始在彭城中学担任图画教员,同时在始齐女子学校及宜兴女子学校教习图画。因看到同事带来的法国卢浮宫名画印刷品,萌生留法学画的意愿。
  • 1915 辞去学校教职到上海,以画插图和广告维持生活,并开始卖画,作品《马》得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的赞赏,认为“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该画由上海审美书馆印出,为徐悲鸿发表的第一张画。在黄警顽、黄震之的扶助下研习法、德文。
  • 1916 三月,为犹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园”创作仓颉像,获得高额报酬,并得识康有为等著名学者,康有为视徐悲鸿为艺苑奇才。同年经同乡朱了洲的介绍拜访复旦大学教授蒋梅笙,认识了蒋家二女儿、17岁的蒋碧薇。
  • 1917 4月,与蒋碧薇赴日本,康有为赠横幅题额《写生入神》为他送行,旁注小字:“悲鸿仁弟于画天才也。” 在日本饱览日本美术藏品,觉日本花鸟画家能脱出旧习,但尚少韵味。结识日本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中村不折,得见中国流失的许多珍贵碑帖。中村不折将他所译的《广艺舟双楫》托徐悲鸿转交康有为。11月返回。
  • 1918 应蔡元培之邀担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每周一次指导学生的人物和水彩画。
  • 1919 在蔡元培、傅增湘的帮助下,徐悲鸿得赴法留学的公费。在法国,先入私立朱利安美术学院补习素描,又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入弗拉芒格画室。课余,则到陈列古今艺术瑰宝的罗浮宫和卢森堡美术馆临画和比较各派异同
  • 1922 在德国,丢勒、荷尔拜因、门采尔、塞冈蒂尼皆令他赞叹不已,在博物馆临摹了伦勃朗的作品,并到柏林动物园画了许多猛兽。
  • 1923 返回巴黎,继续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5月,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 1924 未接到北洋政府发放的学费,生活窘迫,但这一年徐悲鸿作品颇丰,留下了素描《女人体》、《人体素描》、《丐》等,以及油画《远闻》、《镜中吹箫》、《抚猫人像》等名作。为中国领事赵颂南夫人写像,从容不迫,力求简约,造型设色得心应手,已胸有成竹地预见画完时的旨趣。
  • 1926 春,为康有为、黄震之画肖像。在上海展出历年所作,引起文化界极大关注。康有为称赞徐悲鸿作品:“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 夏季,至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并在此临摹艺术大师约当斯的《丰盛》,受益匪浅。
  • 1927 先后游历了瑞士及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等地,观赏到众多名家画作。该年,徐悲鸿送选的九幅作品全部入选法国国家美展,以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东方韵味获巨大成功,享誉法国画坛。带着复兴中国绘画的决心,徐悲鸿回到久别的祖国,居上海霞飞坊,参与创办南国艺术学院,以培养“能与时代共痛痒,而又有定见实学的艺术运动人材,以为新时代之先驱。”
  • 1928 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开始创作取材《史记》的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士》。在上海,与任伯年之女任雨华后人吴仲熊过从颇密,吴仲熊将伯年父女遗作未装裱者数十幅赠与徐悲鸿,为徐悲鸿生平最快意事之一。年底,赴北平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
  • 1929 在北平艺术学院努力进行艺术教学的革新,聘齐白石任该院教授,但遭到保守势力的重重阻挠。作中国画《六朝人诗意》。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美展汇刊》上连续发表《惑》、《惑之不解》等文章,批判了欧洲美术界的现代形式主义艺术流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提倡绘画的写实性、创新性。
  • 1930 在《良友》杂志发表《悲鸿自述》,以自己的坎坷经历鼓舞有志青年。经过两年的工作,完成油画力作《田横五百士》。
  • 1931 在法国里昂和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徐悲鸿画展。完成大幅中国画《九方皋》。访杰出的民问艺人──天津泥人张和南昌范振华。撰文《对泥人张感言》,盛赞其高超的技艺,认为他们均可与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相提并论。
  • 1932 在参照南齐谢赫提出的中国画“六法”论的基础上,根据西洋绘画的艺术法则提出了在素描创作上应遵循的“七法”: (一)位置得宜,(二)比例准确,(三)黑白分明,(四)动作或姿态天然,(五)轻重和谐,(六)性格毕现,(七)传神阿堵。
  • 1933 完成油画《徯我后》。应法国国立美术馆之邀前往巴黎举办中国近代绘画展,提高中国绘画的国际地位。五月至六月,在法国国立外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绘画展,徐悲鸿以《九方皋》、《古都回忆》、《颟顸》、《枇杷》、《雄鸡》、《湖畔》、《鸭》、《六朝人诗意》、《水牛》、《卢山五老峰》、《马》、《狮》、《群鹅》、《南京一多》、《猫》、共十五幅作品参展。随后,徐悲鸿赴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个人画展,并游荷兰海牙、阿姆斯特丹,访伦勃朗故居。赴意大利举行中国绘画展览,纪录片在全意放映,被称作马可.波罗之后最重要的意中文化交流。
  • 1934 应德国柏林美术会邀请,到柏林和法兰克福举行徐悲鸿画展,获巨大成功。五十多家报纸杂志发表了赞誉文章。经希腊赴苏联。途中,游雅典巴底农神庙遗迹,为平生快事。五月至七月,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行中国近代画展,盛况空前。成为“在苏联举行的最成功的外国展览”。徐悲鸿的《六朝人诗意》大受观众喜爱。与苏联著名艺术家交换了作品。回国,作《新生命活跃起来》、《颟顸》。
  • 1936 离南京,再赴广西。居桂林、阳朔,放舟于漓江之上。作具有强烈时代感情的《逆风》,以及向往和平宁静生活的《雪景》、《牧童和牛》、《村歌》。与汪亚尘、颜文梁等人组织画会“默社”
  • 1937 在香港、广州、长沙举行徐悲鸿画展。从香港一位德籍夫人手中购回中国人物画瑰宝《八十七神仙卷》。10月,随中央大学内迁赴重庆。
  • 1938 暑假,主持广西全省中学美术教师讲习班。作《牛浴》、《光岩》、《负伤之狮》、《象鼻山》。接受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邀请筹备赴印办展览。10月,携大批作品离开重庆。
  • 1939 赴新加坡举行徐悲鸿画展,将卖画收入全部捐献祖国灾民,以著名街头剧为题材,创作油画《放下你的鞭子》。
  • 1940 在印度国际大学和加尔各答举行徐悲鸿画展。为泰戈尔作油画、素描、速写像十余幅,并创作著名中国画《泰戈尔像》和《群马》。由泰戈尔介绍,为圣雄甘地作速写肖像。在大吉岭完成气势磅礴的中国画巨作《愚公移山》。
  • 1941 由印度回国,途经槟城、怡保、吉隆坡等地,举办画展,并将几年来卖画所得近10万元美金全部捐出用于抗战救灾。
  • 1942 从云南回国,在昆明举行画展,全部收入捐献劳军。返重庆中央大学任教。居沙坪坝,开始筹备中国美术学院。在《全国木刻展》一文中,热烈赞扬解放区的木刻家。
  • 1945 与蒋碧微女士离婚。大病未愈,仍坚持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在郭沫若起草的《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主张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 1946 1月,与廖静文女士结婚。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招纳吴作人、李桦、叶浅予、冯法祀等一批有才华的进步美术家执教。担任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
  • 1947 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要文章。在上海举行徐悲鸿画展。
  • 1948 与夫人廖静文拒绝随国民党南迁,团结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保护学校。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冯法祀等人成立综合性艺术团体“一二七艺术学会”。 撰写《中国美术的回顾与前瞻》书稿。
  • 1949 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在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被任命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当选为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当选为全国文联的全国委员、文联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协委员。
  • 1950 在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为战斗英雄画像。为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画了大量速写和构图。发表赞扬民间艺术家的文章《剪纸艺术家陈志农先生》。为《任伯年画集》撰写《任伯年评传》。
  • 1951 赴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会生活,收集素材。作《工程师张麁像》、《农民任继东像》、《劳动模范吕芳彬像》。准备创作反映新时代人民改天换地精神的《当代愚公》,不幸在构图时患脑溢血。
  • 1952 卧病在床,但一直关心国内外的艺术活动和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工作,并计划编写《爱国主义教育挂图》,拟将历代重要艺术珍品集中编印。
  • 1953 抱病指导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工作,为结业班的学生讲课,为教员油画和素描进修小组上课。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画《奔马》。九月二十三日,担任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执行主席,脑溢血症复发,于九月二十六日二时五十二分逝世,享年五十八岁。 周恩来总理赴医院向他的遗体告别。入葬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