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学派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心理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学派之一。它以无意识心理过程和动机为其理论系统的出发点和核心。奠基者是生活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

早期的基本观点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观点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两个不同的时期。早期,他研究心理治疗方法和无意识心理过程的一般理论。他认为,心理结构中包括着3个层次不同的系统:①无意识系统。它是人的生物本能和欲望的储藏库。这些本能、欲望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的负荷,服从于愉快原则,并力图渗透到意识系统中而得到满足。②下意识系统。或称前意识系统。它是由可回忆的经验构成的,是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部分,其主要机能是在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之间从事警戒。在其中储藏着由社会的、伦理的和宗教的准则、规范和价值观念构成的良心和个人理想。它们是下意识系统中“检查者”的核心,其功能是不允许充满着心理能量的本能、欲望渗透到意识中去。③意识系统。它面向外部世界,完成着感觉器官的作用,服从于现实原则。其主要机能在于把来源于意识系统中的先天的兽性本能、欲望排除掉。因此,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始终都处于对抗、冲突的紧张状态中。

弗洛伊德还根据19世纪德国的 H.L.F.von赫尔姆霍茨为代表的生理学派把人的整个机体看作是一个能量系统的学说,认为在这个能量系统中,除了以肉体的生理形式表现的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以外,还有在心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能,并指出它们之间能够相互转化。他把心理能看作本能的能,并认为心理能是同性本能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能。他把这种心理能叫做“里比多”(libido),强调“里比多”给人的全部活动、本能、欲望提供动机的力量。由于弗洛伊德用“里比多”解释人的全部活动的动机,因而其理论便获得泛性论的名称。在弗洛伊德看来,整个社会是一个禁令和限制系统。它总是根据愉快原则从外部对象支配人活动的本能、欲望施加压力,因而使社会的限制和个人的需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中。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本能、欲望,主要是指性的本能、欲望,人从幼年起便开始受到了这些禁令和限制系统的摧残和损害,神经症和精神病就是由此引起的。人的被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本能、欲望,在被排挤到无意识领域中以后,则以“被压抑”的形式保持着自己的心理能量,并力图通过迂回的道路得到满足。它们或者转化为病理的症候,或者通过梦、失言、笔误等形式得到伪装的满足,或者根据升华原则,以社会所能接受和赞许的活动形式,如文学艺术的创作、科学技术的发明等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主义

1913年以后,弗洛伊德和他的一些信徒认为,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在人的整个活动领域中都具有普遍意义,便把它广泛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心理分析的理论由于被提到哲学-人类学的高度,所以获得了弗洛伊德主义的称号。

心理分析学派还从生物本能决定论的立场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现象。如弗洛伊德本人就在这方面发表过许多奇谈怪论。他认为,整个社会制度,包括国家、机关、家庭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本能、欲望和在它们基础上所发生的复杂的感情相互作用的结果,整个人类的历史是由“爱罗斯”(代表生的本能和欲望)和“腾纳托”(代表死亡的本能和欲望)之间的斗争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有节奏的戏剧。在他看来,革命和起义是侵略本能的具体表现;战争的不可避免性是由人的侵略、破坏的本能,即死亡的本能决定的;在艺术、科学和其他文化领域中,有的人之所以有贡献,是由于他们的被排除的先天本能,主要是性本能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升华的结果。此外,他还提出了“俄狄浦斯情欲综合感”概念,试图以此解释宗教、社会、道德和艺术的起源问题。

在20年代,弗洛伊德由于解释社会现象的需要而提出了新的心理结构理论。他把个性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组成部分。本我是由生物的本能、欲望构成的。它与肉体相联系,肉体是它的能量的源泉。本我内部贮存着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心理能量,仿佛是一口“沸腾的大锅”,其中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力图根据愉快原则而通过“自我”得到满足。

自我是一个意识系统,再现着由外部世界积累起来的经验。它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居中者,并根据现实原则调节着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自我把所有的能量都消耗在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的控制、压抑和排除上,它总是运用各种防御机制对付着本我,借以维持自己同本我界限内动力性的紧张关系。超我是由个体社会化进程中被内化了的社会准则、价值以及父母和师长的指示所形成的结构。它是禁忌、道德、伦理规范以及宗教戒律等的体现者。它鼓励着自我和本我之间的斗争。由超我引起的心理紧张是作为恐惧感和罪过感被感知的,超我的作用会导致赎罪感和自我惩罚的无意识的需要。

评价和影响

心理分析学派的基本理论,深入地研究了揭示心理过程的专门方法-自我联想法、对梦的解释和对神经官能症的分析等。尤其是弗洛伊德对心理治疗和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研究颇有贡献。但是,他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把所查明的人的无意识心理过程的不可争议的事实同对人的心理生活和行为所作出的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解释混合在一起,并从生物决定论的立场出发把人的心理生活的决定作用归结于先天的、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忽视意识在行为中的调节作用,使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对立绝对化。同时,他还把心理分析概念夸大为万能的,并把它们机械地应用于人类生活和文化历史领域,用心理分析的理解解释社会历史现象,而不是用社会历史的观点分析心理学问题,把心理的东西生物学化,把人类的东西自然化,把社会的东西心理学化。

心理分析学说产生后,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并对精神病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学科和社会生活的若干领域发生了较大影响。弗洛伊德去世后,心理分析学派内部由于意见不同而分化为大大小小几十种新的支派,其中有:“以A.阿德勒为代表的个体心理学派;以K.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派;以霍尔尼、沙利文、卡丁纳等为代表的各种新心理分析学派,即新弗洛伊德主义,以及各种企图把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的所谓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等等。这些学派虽然花样各异,但在其理论中都程度不同地贯穿着弗洛伊德学说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