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小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志怪小说汉语拼音:Zhiguai Xiaoshuo),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充斥着鬼神怪异与宗教迷信色彩的轶闻故事。志怪小说的大量产生,有其现实社会原因,首先是和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宗教迷信思想最易传播。广大人民在极端困迫的现实里,常常把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理想的追求,借助于神鬼故事曲折地表现出来,志怪小说就是这些故事的记录和加工。其中有些作品出自宗教教徒之手,如《神异记》为道士王浮所作, 《冥祥记》为佛教徒王琰所作,写作目的无非是“自神其教”而已。另外也有些出自文人之手的,如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等等。作者虽然不是有目的的进行宗教宣传 ,但也确信“人鬼乃皆实有”。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数量很多,保存下来的尚有30余种。其中《搜神记》是志怪小说中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汇集了晋以前的奇闻轶事,有鞭挞统治阶级凶恶残暴,讴歌人民反抗精神的《干将莫邪》、《韩凭夫妇》;有表现青年男女之间或人鬼之间的恋爱,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不合理的《父喻》,《吴王小女》,《秦闵王女》;有虽然并未否定鬼怪的存在,却赞扬了不怕鬼和勇于战胜妖邪精神的《宗定伯捉鬼》、《李寄斩蛇》等。这些都具有比较积极的意义,对后世深有影响。除《搜神记》外,比较完整的志怪小说还有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王嘉的《拾遗记》,托名任昉的《述异记》,吴均的《续齐谐记》,颜之推的《冤魂志》等。其他如《列异传》、《幽明录》、《齐谐记》、《冥祥记》等均已散佚,佚文收入《古小说钩沉》中。志怪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初期的产物,内容短小,艺术上也比较粗糙,同一个故事往往见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书中。但它的出现为唐代传奇小说做了准备,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