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语音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感知语音学汉语拼音:Ganzhi Yuyinxue;英语:Perceptual Phonetics),研究语音感知的学科。又称言语感知

  言语感知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 听觉的
  2. 语音的
  3. 音位系统的
  4. 语法结构的

  听音人或出于习得的本能,或由于环境的濡染,辨别出各种语音信号,由听音人根据自身熟知的语言音系,或通过学习后的理解,把所听到的语音归纳、对比而辨别出不同的特征或音位。对此通常采用范畴感知来处理。以元音为例,可以把无数的元音归纳成若干个音位范畴,因而产生了各范畴之间的音位界限。在不同语言中,由于音系不同,范畴的界限也不同。如英语的[i:]和[I]是两个音位范畴,而西班牙人听来只是一个。汉语中吴方言的塞音有清浊两个范畴,而在官话方言中就只归入一个范畴。感知的最高层次,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感知效果。直接的是从声音的参量来感知,如一个词或句子的特点可由其声音随时变的强弱、基频的变化、音节分配的快慢等而区别出词义或语义。但是,语音在连续语言中的变化很大,有些音会因受前后音的影响而变质,有的会在说快时失落(吃掉),有时或把整词整句说得含糊,甚至有些词或被别的词或插入的咳嗽等所替代,但听话人还能根据全句全章总的感知而似乎“听到了”这些音。这个阶段有许多成分依赖于社会因素。实验证明,听话人每因自身的母语音系与所听音系的不同,造成感知上的“偏误”或者用一种似是而非的所谓“过渡语”来判断、模仿。

  在高质量的合成技术问世以后,可以用合成手段把各音的声学参量加减、变型或改变其环境来取得直接或间接的测验结果。它能解释许多关于语言的理解、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对言语信息处理工程也有指导作用,感知语音学现在得到实验语音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已经产生了各种实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