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实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成实论汉语拼音:Chengshi Lun;英语:satyasiddhi-sāstra),佛教论书,古印度诃梨跋摩著。后秦十四年(412),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出。16卷(也作14或20卷)。

内容

  诃梨跋摩为说一切有部论师鸠摩罗多(童受)弟子,因不满其师说而从多闻部受学,受大乘思想影响,对有部诸法实有理论加以批判,倡我法俱空。按鸠摩罗什弟子昙影的综合,此论分五聚(部分)。序说为发聚,而后四聚为:苦谛聚论说色论、识论、想论、受论、行论等五阴之事;集谛聚于业论中详述善恶诸业,在烦恼中,评论断惑之事;灭谛聚详说断灭假名心、实法心、空心等;道谛聚以八正道为道谛法,分别正定、正智等。中心思想说法无实体,俱是假名,应该破除,进而破假名心,破空心。类大乘说法而未至大乘究竟见识。此论注疏甚多,均佚。唯从当时三论师的义疏撰述得窥一二。

传播

  在印度,此论未见流传。梵文原本早已佚失,现存梵本是从汉译本还译的。在中国,自后秦弘始十四年(412)鸠摩罗什译出后,其门下就争相研习,竞作注疏。僧导既撰《成实义疏》,又聚众阐述。后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弘传此论,门下逾千人。其后形成寿春系,流行于南方。僧嵩则至彭城(今江苏徐州),既传“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也弘扬《成实论》,经其弟子僧渊等几代的弘传,形成彭城系,流行于北方。南齐永明年间,在齐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主持下,集名僧500余人,以僧柔、慧次为上首,对此论要义进行讨论,并将论文20卷删为9卷。时僧祐亦参与其事,作《略成实论记》,学士周颙撰《钞成实论序》,说明删节的用意。以后,此略本曾风行一时。到了梁代,对《成实论》的研究更盛。智藏、僧旻、法云被称为梁代三大家。由于他们常融会《成实论》宣讲大乘思想,也称为“成论大乘师”。直至隋唐历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