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成语】  chéng yǔ  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一般而言都有出处来源,来自于古代经典或名著。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可作为句子的成分。

简介

  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来源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黄粱一梦、女娲补天等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愚公移山、东施效颦等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完璧归赵、风声鹤唳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囫囵吞枣、筚路蓝缕等

  外来文化 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等

语法结构

  成语的语法较为复杂,按照现代汉语语法,将成语分为以下几类。

  主谓关系

  成语中有主语和谓语(动词),并构成关系。如:人定胜天、脚踏实地、天花乱坠、螳螂捕蝉。

  并列关系

  成语中的两个部分相互关联,或者语意地位相同。 如:情投意合、三番五次、国泰民安、集思广益。

  动宾关系

  成语中有动词和宾语,并且在逻辑上构成关系。 如:平分秋色、大显身手、顾全大局、崭露头角

  偏正关系

  成语中的一部分用来限定或修饰另一部分,常见的偏正结构为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如:世外桃源、一盘散沙、默默不语、擦肩而过。

  补充关系

  成语中的一部分用来补充说明另一部分。如:轻于鸿毛、遗臭万年

  承接关系

  各个部分有连接、逻辑关系。往往前后部分均有动词,两者顺序不能被颠倒。如:马到成功

  转折关系

  语意与态度的转变,不依照前一部分往下说。如:不约而同

  递进关系

  程度越来越深,后一部分相比较前部分而言,意思与语态更进一步。如:得陇望蜀

  选择关系

  有选择之意的成语,此类成语大多数存在“宁愿做,也不做”、“要么,要么”等语法现象。如:宁死不屈

  因果关系

  成语前后部分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如:温故知新

  条件关系

  前后部分有主动发生和被动发生之区别,亦有因果关系,此类成语有“如果,那么”之意。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目的关系

  此类成语有“做某事为了某事”之意。如:守株待兔

  假设关系

  虚拟语气,假设一个不可能或不存在的情景。如:有闻必录

  让步关系

  此类成语有“即使,也不”之意,前后有让步关系。如:插翅难逃

  存在争议的语法

  此类成语的语法与结构含糊不清,具有争议性。如:胡说八道、大大咧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