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导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战略导弹( Strategic missile ),用来打击战略目标的导弹。为国家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携带核弹头,用于打击敌方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工业基地、交通枢纽、指挥中心、军事基地等重要目标,或拦截来袭的战略弹道导弹。

美国“大力神”Ⅱ洲际弹道导弹.jpg

美国“大力神”Ⅱ洲际弹道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在德国V–1、V–2导弹的基础上开始研发战略导弹。美国1954年9月率先研制成功“斗牛士”地地中程巡航导弹,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装备“鲨蛇”地地远程巡航导弹。与美国不同,苏联研制的重点首先是弹道导弹,1958年最先装备SS–4中程战略弹道导弹,1960年开始部署SS–6洲际弹道导弹。早期的巡航导弹弹体尺寸大,机动性能差,命中精度低,容易被拦截,多数于60年代退役。早期的战略弹道导弹采用低温不可贮存液体推进剂,只能从地面发射,发射准备时间长,技术性能低,可靠性能差。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美苏两国的战略弹道导弹开始采用井内贮存、井下发射方式,并发展了潜地战略导弹;推进剂采用固体推进剂或可贮存液体推进剂;制导方式为全惯性制导,并采用诱饵、假弹头、抗核加固等突防技术,研制装备了集束式多弹头和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圆概率偏差(CEP)达到几百米,作战使用性能和打击多个目标的能力提高。中国于60年代初开始研制战略导弹,1966年10月27日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此后又发展了中程、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

70年代中期以来,为提高战略弹道导弹的生存能力,美苏两国着手研制机动性能更好的陆基战略弹道导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导弹制导技术,并对导弹发射井进行抗核加固。例如:苏联的SS–24和SS–25洲际导弹,既可在加固的导弹发射井内采取井下发射,也可以进行铁路机动发射和公路机动发射。同时还注重增大潜地弹道导弹的射程,加紧机动式弹头的研制。随着小型高效涡轮喷气发动机、小型化核弹头以及高精度制导技术的发展,美苏两国重新加强了新型战略巡航导弹的研制,并于80年代后期装备了多种机载、车载、潜载战略巡航导弹。经过更新换代的导弹,战术技术性能不断提高。有的洲际导弹的射程可达13 000千米,可携带集束式或分导式多弹头,弹头威力可达千万吨级梯恩梯当量,命中精度(圆概率偏差)达到百米级,发射准备时间也大为缩短。

战略导弹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发射点与目标位置分为地地战略导弹、潜(舰)地战略导弹、空地战略导弹等,按作战使命分为进攻性战略导弹和防御性战略导弹,按飞行弹道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略巡航导弹,按射程分为中程(1 000~3 000千米)、远程(3 000~8 000千米)和洲际(8 000千米以上)战略导弹。不同类型的导弹,组成也不一样。战略弹道导弹一般是多级导弹,主要由弹体、推进系统、制导系统和弹头组成,无弹翼和尾翼,或装有很小的尾翼;推进系统采用液体或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系统通常采用捷联式或平台式惯性制导、惯性–星光制导等方式;携带单个核弹头或多个核弹头。与战略弹道导弹相比,战略巡航导弹体积小,质量轻,结构简单,弹体上装有较大的平面弹翼;其主发动机即巡航发动机,多采用空气喷气发动机,助推器(即加速器)一般是固体火箭发动机;战斗部安装在导弹的前部或中部。战略巡航导弹一般采用全程制导系统,即以惯性制导为基础,在导弹飞行的中段和末段,加入地形匹配制导、星光制导、导航星全球定位制导、景象匹配制导等方式,构成相应的复合制导系统。战略导弹可采用地下发射井固定发射方式,也可采用机载、潜(舰)载、车载等机动发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