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投入产出汉语拼音:Touru Chanchu;英语:Input-output),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投入原材料和产出产品的平衡关系。投入产出分析是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研究各部门间这种平衡关系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1936年由美国经济学家W.里昂惕夫最早提出。

  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可以自动地均衡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引入投入产出分析之后,以分工与协作、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劳动价值论、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其理论基础。

  投入产出分析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实现的。投入产出表是由投入表与产出表交叉而成的。前者反映各种产品的价值,包括物质消耗、劳动报酬和剩余产品;后者反映各种产品的分配使用情况。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可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例如,产品平衡模型、价值构成模型等,用以进行经济分析、政策模拟、计划论证和经济预测。

  投入产出分析自提出以后,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其发展的特点是:①由封闭式发展为开启式,即由把居民消费看成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投入,把居民收入看成是劳动力的产出,并假定二者之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发展为将中间产品作为内生变量,将投资、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或增加价值作为外生变量的模型。②由静态模型发展为动态模型,即由不考虑时间因素,将投资作为最终产品的一列,发展为将投资从方程式的右边移到左边,扩展为一个或几个矩阵,计算增加单位产值所需的投资,并将其内生化的模型。③由单一的投入产出模型发展为与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即投入产出模型与经济计量方法、最优控制理论等的结合。

  60年代以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都纷纷采用投入产出分析,随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开始采用。中国于70年代中期编制成1973年61种主要产品的投入产出表,后来又编制成1979年21个部门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1989年146种产品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和26个部门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在中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一些省、市、县、企业也都采用了这一方法。投入产出分析对国民经济运行的作用是:①为编制经济计划,特别是中长期计划提供依据;②进行结构分析;③进行经济预测;④研究重要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⑤确定产品的价格;⑥研究一些专门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就业、收入分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