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抗生素(antibiotics),生物(主要是真菌放线菌细菌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杀灭或抑制他种生物(主要是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抗生素除从微生物培养液提取外,有些已能人工合成或半合成。

  分类 抗生素分为以下几类: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氨基苷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氯霉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他抗菌抗生素(主要作用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有林可霉素、新生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磷霉素、利福平等)、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等。

  作用 抗生素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有的有杀菌作用,有的仅有抑菌作用。抗菌作用的强弱因微生物种属的不同而异。每一种抗生素都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只作用于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细菌的抗生素称为窄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都有作用的抗生素称广谱抗生素。有的广谱抗生素对衣原体、肺炎菌质体、立克次氏体及某些原虫也有抑制作用。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也有广谱的抗菌作用。抗生素在某些急性传染病过程中或患病初期治疗效果较高,而对于慢性传染病或病程后期疗效降低。

  作用机理 主要有4方面: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使细菌因丧失细胞壁保护而死亡。②影响胞浆膜通透性,使细菌屏障和运输物质功能受到障碍。③影响蛋白质合成,使细菌生长受到抑制。④影响核酸代谢,使细菌生长分裂受到抑制。

  不良反应 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感染上虽疗效较好,但也存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和细菌耐药性等问题,切不可滥用,否则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影响病人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严格掌握适应症。每种抗生素各有其主要适应症,临床诊断、细菌学诊断和体外药敏试验可作为选药的重要参考。此外,还应根据病人全身情况、肝肾功能、感染部位、药物的体内过程、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供应和药价等全面考虑。

  2.防止滥用。尤应注意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感染无效,不宜应用;对发热原因不明的病人,除病情严重同时怀疑为细菌感染存在外,不可轻易应用抗生素,否则可使临床症状不典型和病原菌不易被检出,以致延误正确诊断和治疗;皮肤、粘膜等局部感染,除主要供局部应用的抗生素以外,应尽量避免局部应用青霉素,因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及细菌耐药性;正确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方法。联合用药的指征是: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较长期用药,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者;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先行联合用药治疗,以扩大抗菌范围,在细菌诊断明确后,再调整用药。

  3.考虑病人的机体状况选药。常见以下几种情况:肾功能减退时,使用主要经肾脏排泄且对肾脏有毒药物宜减量或延长时间,以防药物中毒。对肝脏病患者或肝功能不良者,不宜应用在肝中浓度高或主要在肝脏内代谢、经肝脏系统排泄或对肝脏有损害的抗生素。妊娠期选用抗生素,必须考虑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如妊娠后期使用红霉素酯化物和四环素应非常慎重。新生儿时期生理特点要求给药时与成人有所区别。

  4.预防应用。抗生素的预防应用不是积极的预防措施。在内科范围中,抗生素大多用以预防昏迷、休克、心力衰竭等患者的肺部并发症;在外科领域内,抗生素普遍用于预防术后感染,这样不仅不能获得预期效果,反易招致耐药菌的继发感染,并可增加毒副作用。因此,预防用药应严格控制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