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讨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招讨使唐代开始设置的军事长官。唐贞元末,置招讨使,以大臣、将帅或地方行政长官兼任,兵罢即撤。五代时亦设有招讨使之职。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灭北汉时,潘美任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康定元年(1040),前知枢密院事、武将夏守赟出任陕西马步军都部署、经略使、安抚使,后兼沿边招讨使,以对抗西夏;前执政、文臣夏竦继任,亦兼招讨使,武将夏随为招讨副使。后陕西四路、河东路帅臣亦都兼招讨使。庆历五年(1045),宋、西夏议和,乃罢陕西、河东诸路招讨使。熙宁八年(1075),赵卨任招讨使,宦官李宪为招讨副使;次年改任郭逵为招讨使,赵卨为副使以抗击交阯的内侵。建炎四年(1130),张俊为江南招讨使,讨伐李成。同时规定招讨使位在宣抚使之下,制置使之上,军中急事可以便宜行事。绍兴五年(1135),岳飞被任命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招讨使时,还有任免州、县官之权。此后,南宋统兵官员在对金作战时期,常兼河南、河北、河东、陕西、京东等被金占领地区的招讨使,以示恢复之意。

辽代置西南路、西北路招讨司和西路招讨使司,以招讨使负责北部、西部边防及周边部族事务。金亦设西北、西南、东北三路招讨司,以招讨使领之,职掌与辽代同。元代招讨司多设于吐蕃及朵甘思,以招讨使统领地方军民事务。明代,招讨司只设于西南民族地区,由当地土官任招讨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