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振聋发聩】  zhèn lóng fā kuì  响声很大,使聋人都能听见。又作“振聋启聩”,“振聋发聩。” 指声音大得使聋子和天生耳聋者都能听见,用以比喻惊人之言论能唤醒麻木的人。 发:启发。 聋:耳朵听不见声音。振:振动。聩:天生耳聋。 【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梁昭明太子与湘东王书云:“…未闻吟咏性情,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典故】清史稿》卷378《黄爵滋传》11588页:“况我皇上雷霆之威,赫然震怒,虽愚顽沉溺之久,自足以发聋振聩。” 〔解释〕黄爵滋(1793-1853年),字树斋,宜黄(今江西宜黄县)人。清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授编修,迁御史。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任鸿胪寺卿(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事)。道光十八年(1838年),黄爵滋向宣宗道光帝上奏严禁鸦片烟的条陈,痛述鸦片毒害,提出禁烟、戒烟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并希望皇帝用像打雷的威力,令人触目惊心地震动起来,虽然长期沉溺于吸鸦片烟的人,也足以唤醒他的糊涂和麻木。 【引例】严复《救亡决论》:今者,我欲与之为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吾欲大声疾呼,又恐骇俗而惊人。 ②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6章:创办一个《民心日报》,想在舆论方面,多做些振聋启聩的工作。 ③郭沫若《洪波曲》3:老教育家斩截地对我这样说,声音是这么刚健,像乡里老百姓说话的那样,而又那么的振聋发聩。 【习近平讲话原文】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