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推拿汉语拼音:Tuina),在人体体表经络腧穴及一定部位上运用各种手法以及作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了推拿法,最初称为案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后将用手压和揉抚的疗法称为按摩(《灵枢·九针》);将患者屈伸手足、呼吸俯仰的疗法称为导引、引,两法合用称为“按”(《素问·异法方宜论》)乔摩(《灵枢·病传》)。秦、汉、三国时期,诞生了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经》,现已失传。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倡“膏摩”疗法。两晋南北朝,膏摩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晋王叔和在《脉经》中提出用“风膏”治疗痹痛。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系统总结了膏摩的方、药、证、法和摩膏的制作方法,还在《抱朴子》中提到撰有《按摩导引十卷》。南北朝医家陶 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设有“导引按摩专卷”。隋代有专门从事推拿医疗的按摩博士。唐代设立按摩专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的等级,并开展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宋、金、元时期,政府的医疗机构中虽未设按摩科,但仍设按摩博士职位。按摩医疗工作,宋代归属于太医局的疡科及金镞科;在元代,则归属于太医院的正骨科。明代的太医院把推拿列为十三科之一、小儿推拿更有发展,其专著有《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书。清代,推拿在民间广泛流传,发展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推拿治疗方法,出版了一批推拿专著。1949年后推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56年上海开办了第一届推拿训练班,1958年成立推拿门诊部,1974年后各中医学院相继建立了推拿专业,1987年成立了中国推拿学会,1987年后,山东上海等地的科研人员相继从运动生物学的角度开展对推拿力学的研究,并取得可喜成绩。

  小儿推拿以小儿疾病为治疗范围,并有独特的诊察手段、穴位及操作方法。正骨推拿是以骨伤疾病为治疗范围。运动按摩是以体育运动员为对象,帮助调整竞技状态、消除疲劳。指压推拿是以按、压、点、掐为主要手法治疗疾病,其中以背部脊柱穴位作为治疗部位的指压推拿,称为点脊法;以胸部穴位作为治疗部位的指压推拿,称为胸部指压疗法。此外,还有保健推拿,一指禅推拿,脏腑经络推拿,子午流注推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