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敦煌文书 唐曲子词卷(局部)

敦煌遗书英语:ancient literature from Dunhuang),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5~11世纪多种文字的写本和印本文献。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于第17窟藏经洞(见敦煌石窟)。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A.斯坦因盗走遗书24箱,运回英国,在西方引起轰动,引来各国“探险家”的掠夺,敦煌遗书迅速流散到世界各地。1944、1965和1988~1995年,敦煌遗书又续有发现。据初步统计,总数超过4万件,其中汉文写本3万多件。敦煌遗书分藏于英、法、中、俄、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处。

概况

敦煌遗书多为卷轴式,9世纪以后出现经折装、册子本。以手写本为主;雕版印刷品虽然不多,但都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北朝写本书法均带隶意,南朝、隋、唐、五代和宋的写本则为楷书或草书。就书写用笔而言,早期写本皆用毛笔,8世纪末的写本出现用木笔和苇笔。敦煌遗书中有纪年者近千件,时代最早的为西凉建初元年(405),最晚的为宋咸平五年(1002)。大部分汉文写本写于中唐至宋初。汉文遗书95%以上为佛教经典,其余为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以及官私文书,医药、天文文献和诗词、俗讲等。

价值

敦煌遗书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佛教经典以佛教的经、律、论即“三藏”以及佛经目录为主,其中大多有传世本,也有一些未曾传世的文献。经、史、子、集中,除一部分为罕见的古写本,可用于校勘外,更有不少佚失千年以上的古书,如《隶古定尚书》、郑玄《论语注》、刘向《说苑》第二十卷和属于小学类的韵书、字书等。大量的官私档案文书,如唐代的《律疏》、《公式令》、《水部式》等,提供了研究中古时期历史、社会生活、风习民俗、寺院经济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水部式》发现于藏经洞,是迄今所见字数最多的唐式原文。内容是关于灌溉设施的使用和维修,水道运输、桥梁和津渡的管理办法等。符、牒、状、帖、榜文、判词、度牒、告身等,是官府的原始档案。大批户籍、计账、手实文书,反映出北魏至唐中叶均田制及相关的户籍、赋役制度的情况。各种租佃、借贷、买卖、雇佣契约,揭示了中古时期的社会和阶级关系。寺院文书反映了寺庙的生产和生活。通过张、曹二氏归义军政权时代的各种遗书,可了解敦煌的地方史,敦煌石窟的凿建和发展,敦煌同邻近地区各民族的关系,以及敦煌和河西诸郡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种地志和官私谱书也是稀世之珍。天文历算、医药数术等文献,对科技史研究极有价值。文学作品中,既有中原文人传世佳作的抄作和佚作,如韦庄《秦妇吟》和300余首王梵志诗等,还有不曾传世的地方性俗文学作品,包括诗词、赋、变文、讲经文、俚曲、因缘等。除汉文文献外,敦煌遗书中还有藏文、于阗文、突厥文、回鹘文、粟特文、梵文等多种古代文字的文献。敦煌遗书的发现,推进了同中古时期中国和中亚相关的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字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的研究。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