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彩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代斗彩缠枝莲纹瓶(西藏博物馆藏)

  斗彩汉语拼音:Doucai;英语:Contending Colours; Doucai),中国传统彩绘瓷。又称豆彩逗彩,因图案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斗完成而得名,亦因瓷器釉上釉下色彩斗艳争奇而得名。做法是在坯体上以钴料绘制出部分花纹或花纹轮廓,上釉后,烧成瓷器,又以多种彩色在釉上画完图案,再经700~800℃烘烧。

  斗彩瓷器是明、清彩瓷中宝贵品种之一。明朝成化年间,“斗彩”技艺现已十分老练,传世明代成化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为主。北京故宫博物院保藏有多件成化斗彩杯,胎体细润,彩料精纯,绘画浓艳幽婉,均为一代佳作。

  明清斗彩为景德镇产品,初创于明宣德(1426~1435)间,以明成化(1465~1487)御窑厂器物最负盛名。成化斗彩常为杯、碗、碟、盘、罐,形体一般不大,造型轻盈秀丽。胎体细白,釉质莹润。色彩较淡雅,釉上的彩色全部出现在釉下的蓝色轮廓之内。装饰主题以折枝和缠枝花卉居多,也有婴戏、高士、落花流水、子母鸡、花鸟、瑞果、应龙等,风格秀雅。以后,明官窑仍在生产斗彩,但造诣逊于成化。入清,官窑、民窑大量烧制斗彩。民窑器多书宣德、成化年款,官窑则多书康熙雍正年款。清代斗彩以雍正年间(1723~1735)的官窑产品最精,纹饰布局讲究对称,描绘工整、色彩艳丽。

  斗彩一词始见于《南窑笔记》一书。“成正嘉物中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博物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物博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斗彩物中;填者青料双钩花人物之类,于博中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曰填彩……”清朱琰《博物陶说》称“成窑以五彩华物(斗彩明代称五彩)为最,物酒杯以鸡缸为最,神宗博(万历帝)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只博中值钱十万……”清蓝蒲物《景德镇陶录》称:“成化物博厂窑烧造者腻埴质,尚复五中博彩为上……鸡缸杯为酒器之最,上绘中华牡丹下画子母鸡跃跃欲动……”

  在古代瓷器保藏家当中一直撒播着这样一句话:“宁存成窑,不苟富有。”另在《万历野获篇》中记载“成窑酒杯,没对至博银百金。”成化官窑瓷器受人追捧程度可见一斑。

  成化斗彩可用“质精色良”四字归纳,它以线条流通的外型、薄似蝉翼的胎体、润如堆脂的质地及新鲜浓艳的色彩,在明清彩瓷中别出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