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斗门区

添加5,098字节2014年6月21日 (六) 19:10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 文化 ===== 黄杨七景传说 ===  “黄杨山屹立在斗门区的中部,山地面积广阔,山峰绵延起伏。登上主峰,可以尽览周围山川大江风景。山坡土地湿润肥沃,辟有百果乐园。非常适合游人登山旅游,而黄杨山七景至今也还有许多浪漫故事。”斗门镇副镇长吴光艺说。 *第一景:第一石门,在黄杨山的天池中部,步过百级石梯斤头,两岩对峙如门,天池水穿门而过,旁有“清乾隆乙巳重阳”几个小字,左侧石门铭刻着“第一石门”四个大字。 *第二景:赤脚仙踪。在黄杨山第一石门处,相传张果老、铁拐李等八仙云游四海,博览名山。一日,八仙游至黄杨山九峰,落在石门休息,韩湘子脱鞋休息。提脚一蹬,深留脚印,故称“赤脚仙踪”。 *第三景:无底深潭。第一石门数十丈处的深潭。相传八仙游玩黄杨九峰后,在石门洗浴后摇身,用力过猛碰穿天池。天池山水直冲而下成了深潭。用数丈长的绳系石测试深度,终不见底。 *第四景:“也”字山峰,位于井岸镇黄杨村后2公里处,山腰有宋末名将张世杰墓,山脚瀑布飞流直撞圆石。水池四面光洁若杯,杯下有天然浴池,横20多米,深3米,池水清澈见底,无沙无泥。*第五景:半边宝葫芦。位于第一石门侧边,有一个形状似半边形状的石葫芦。,高约1米,宽0.8米,终年山溪流过,传说是仙人铁拐李在此休息时,将宝葫芦留在此地。因葫芦没有放好,葫芦倒下后,将其中的灵丹妙药流入黄杨山的河涌之中。因此,黄杨山附近的河鲜味美爽口。*第六景:白水带。黄杨山第一石门之下有一条银白色的山泉水。从石壁高处奔泻下来,宛如白练,水花漫天飞舞,远远看去非常壮观。故此,人称之为“白水带”。 *第七景:龙搅凼。位于大赤坎东坑附近,黄杨山金台寺水力发电站附近。顺溪水向下,有一个小水池,长6米,宽4米,水较深。传说,有一条飞龙经常路过黄杨山,发现这里池水清澈见底,在此戏水洗浴。被周围村民称之为“龙搅凼”。 === 乾务“飘色” ===  乾务的“飘色”历史悠久,是斗门区的传统民间艺术,是明朝天启年间(1625年)乾务乡梁国栋任江西省彭泽县令时,从江西省仿铸“江西飘色”的要件色棍三枝带回家乡。三枝色棍分别交由乾东、乾西、乾北保管。逢年过节喜庆进行巡游表演。传统的演出是乾东表演“喜鹊练梅”;乾西表演“八仙闹东海”又称“蟛蟹过江”;乾北表演“白蛇传”又称“仕林祭塔”。这三台色不仅是乾卓越的民间艺术,也是斗门区民间艺术代表之一。解放前,每年孟春季节及极大的喜庆日子,都举行“汇色”巡演,三台色汇合一起游行助兴。  这三台色代代相传,到了1950年“飘色”被束之高阁。1988年乾西老人乐园发动恢复“飘色”,政府支持、旅港澳乡亲捐助,该年国庆节里乾西的“八仙闹东海”重见世人。之后,乾北的“白蛇传”也恢复演出。从此每逢年节都有举行飘色活动。  “飘色”表演主要是由色心、色床、色脚、色棍、色杠等组成。“飘色”多用两岁到十二、三岁的小孩作“色心”。以扮成民间故事、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或佛、道神像等。这“色心”比较讲究,一般选用体重在23千克以下,男孩女孩搭配,长相漂亮,有胆量的小童,以达到“飘”的效果。因此飘色形成了色彩艳丽、色心妖俏、讲究力学、色梗幼细,造型大方、装置奇妙、内容储蓄、玲珑飘逸的地方特色。  “飘色”的表演是一个走街窜巷的巡游表演,有彩车辆,飘色板,锣鼓柜等。巡游中人扮演成历史故事人物,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这就是“色”。这色的载体是什么,就叫什么“色”,若用一条经过精心锻造的钢枝,也就是“色梗”,支撑下面的“屏”和上面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称为“飘色”。如果在水上进行的,就称“水色”,如果用马乘载表演的,称“马色”,靠自己行走表演的,称“地色”。乾务飘色就是“地色”,但现在已加入了一些现代装备,在色板下安装上轮子,,用人推着走,节省人力。  “飘色”是汇合了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的一项民间艺术,它集力学、美术、冶炼术和人物造型于一体,以游动队伍窜街过巷进行表演。“飘色”表演时,在空中飘动的人物的立足点只是踩着一根缨枪或剑尾上,在进行间手舞足蹈,极有神秘感,一板飘色往往像一座流动的小舞台,表现着精彩的特写镜头,每板飘色都蕴含着一个典故,数十板飘色,配以八音锣鼓、彩旗等,汇成长龙,可为壮观。
52,141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