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劈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斧劈皴

  斧劈皴中国山水画技法名,为唐代李思训所创的勾斫之法,即是皴笔下笔见力,就像刀斧劈入,随即迅速向一侧扫出或啄出,笔痕呈三角形或梯形,犹如刀斧砍斫之痕,故称“斧劈皴”。皴笔一笔下一笔,干净利落,往往一笔一个石面,因此斧劈皴也属于“面类皴法”,雨点皴、卷云皴、骷髅皴等都属于斧劈皴的范畴。斧劈皴用笔果断、爽利,画风豪放,最适合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危崖峭壁,雄奇而坚实。斧劈皴以侧峰用笔,这是斧劈皴和披麻皴最本质的区别:中锋线圆厚含蓄,宜表现浑厚圆润的土质山峦;侧峰线扁平多变,完全符合斧劈皴表现硬锐的石质山石的要求。

  斧披皴主要用于表现北方山石的形态特征,在斧劈皴还没有完全成熟以前,我们可以在古代墓道壁画以及人物画背景中看到斧劈皴的影子。自从“斧劈皴”的技法在二李笔下产生“勾斫之势”开始,斧披皴逐渐发展成熟,并呈现“水墨淋漓,酣畅劲健”之势。唐代的青绿山水多勾斫而少破染,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披用于水墨山水,加重了披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画斧劈披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

  斧劈类皴法以大斧劈、小斧劈最为典型,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 。《绘事发微·皴法》:“李思训用点攒,簇而成铍,下笔首重尾轻,形似丁头,为小斧劈皴也……夏圭、马远一变其法,用侧笔皴,以至用卧笔带水搜,谓之水斧斫。”大斧劈用笔身、手腕用力,有横扫之势,由于笔迹宽阔,清晰简洁,适宜表现大块面积的山石;小斧劈用笔头,手指着力,其势如啄。因用笔的些许变化,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竖或横,或尖或钝,小斧劈可衍生出钉头鼠尾、马牙等多种皴法;因用笔和用墨、用水的不同变化,由大斧劈发展而成刮铁、雨淋墙头、拖泥带水等皴法。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