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地理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方言地理学( dialect geography),方言学的一支,研究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区的差异。过去,“方言学”一词专指方言地理学,现在,方言学还另有一支即社会方言学,与方言地理学并立。方言地理学是传统名称,现在也称语言地理学、地理语言学或区域语言学。

发展简史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语言内部因地而异的现象,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是最早的记录汉语词汇在地理上的差异的著作。欧洲近代方言地理学发源于德国。德国语言学家G.温克尔(1852~1911)想根据19世纪新语法学派提出的“语音演变没有例外”的假说来确定高地德语与低地德语的边界线,对这两大方言区交界处杜塞尔多夫地区的方言进行了邮寄调查。1881年他绘制了第一组方言地图,共6张,包括30个调查项目。然而,直到今天,根据这个调查绘制的方言地图仍没有出齐。1896年瑞士人J.吉耶龙(1854~1926)主持法国方言地图集的绘制工作。他派E.埃德蒙对法国及邻近的法语区的639个点进行实地调查。这部地图集共分13册,1902年开始出版,1910年出齐。以后的大规模方言调查大都以吉耶龙的方法为蓝本,加以取舍增益。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意大利、罗马尼亚、美国、英国、中国等的方言调查。意大利和美国的学者开始注意到城市里的方言,美国学者还调查了不同教育程度和年龄的人的方言。

方言地理学的课题和方法

方言地理学有几项主要工作:一是记录某些方言的特殊成分或结构;二是对个别方言做出局部或全面的描写;三是调查一种语言在整个或局部地区的一些差异;四是划分方言区;五是说明语言内部差异产生的原因和过程。方言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上述第三项工作的方法,通常包括几个步骤:确定调查地区和调查点;确定调查方式;确定调查项目并编制调查表;确定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按调查项目和调查点排列调查结果,然后将结果列表或绘制成方言地图集出版。方言地图有好几种形式。常见的有:①将一个或几个项目的调查结果标在地图上每个调查点旁边;②调查结果相同的,用同一符号标在地点旁边,并加注说明所用的符号;③用同语线将调查结果相同的各点连起来,或用异语线将调查结果不同的各点分开。 同语线或异语线表示不同的语言形式的边界。如果许多同语线或异语线重叠或接近,这就形成了同语线束或异语线束,表明什么地方是重要的方言边界。在确定方言区后,就可以绘制方言分区地图了。

方言地理学与其他语言学分支的关系

现代方言地理学是为了寻找方言边界和验证新语法学派的语音演变的假说而发展起来的,它与历史语言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许多语言学家认为,方言地理学的研究后来否定了“音变没有例外”的假说,证实了与之相对的波浪说。由于对新语法学派的不满,并且看到现阶段的方言分布情况在一定条件下能对语音演变的历史提供线索,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M.G.巴尔托利等想用典型的方言分布研究法来替代历史比较法。这就是所谓新语言学,后来称为区域语言学。早期方言地理学的注意力集中在搜集各方言的不同形式,藉以解释语言的演变和划分方言区。然而,方言的差异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并不是同等的。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发展,有些学者想按方言结构系统的差异来描述各方言的区别程度,并且在划分方言区时,从结构的角度赋予各种不同的重要性,于是从50年代中期起有结构方言学的尝试。当学者们开始对城市进行调查时,他们发现语言的差异与社会因素有紧密的对应关系。这样,到了60年代,对于城市里不同阶层的人的语言的研究就发展成为狭义的社会语言学,也称社会方言学或城市方言学。60年代中期,随着生成语法的发展,开始有人尝试用共同的底层表达式和语法规则的增加、减少、改变顺序的差异和简化形式等来说明方言间的异同,语言的分化和方言的分区等问题,这就是生成方言学。另外,在深入研究克里奥耳语的基础上,70年代开始,有些语言学家尝试建立多变体语法来描述语言内部变异的连续性以及一个人同时能掌握多种语言变体的能力。

方言地理学与政治、社会、文化、地理的关系

政治边界和地理障碍常常限制语言演变的扩散和不同方言的互相影响。两地距离的远近及交际网络的疏密和语言演变扩散的速度及相互影响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两地政治、文化地位高低不同又经常决定语言演变的扩散方向。各种社会因素,如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也与人们语言的差异有对应关系,有时还决定语言演变的扩散方向。

展望

方言地理学的方法对了解语言内部较显著的差异仍是最有效的办法。它面临的重大课题是提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语言演变的模式来解释方言间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分布情况以及方言演变的可能方向等等。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结合社会语言学对方言点的深入研究,以及人文地理学对人和物的迁徙传播的研究。另外,方言地理学也应多多调查方言在句法上的差异并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