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扬雄撰)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西汉扬雄撰,今存13卷,见于东晋郭璞方言注》(涵芬楼四部丛刊本)。扬雄以周秦时期采风资料为起点,利用各方人士来京的机会,进一步收集和整理各地方言,用了27年完成这部著作。

其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例如第1卷第1条:“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通语指当时通行的共同语,某地语即当时某个地方的方言,转语则是由于时间和地域上的不同而语音发生变化的词。《方言》对所记词汇大都说明通行区域,从中可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的轮廓。《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种研究方法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方言》以它突出的成就,不仅在中国方言学史上,而且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成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后代学者为《方言》作注疏的著作有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方言注》、《方言疏证》和《方言笺疏》等。

《方言》书影

《方言注》是《方言》的第一个注本,13卷。郭璞继承和发扬了以活的方言口语作为调查对象的传统,在为《方言》作注时,采用晋代活的语言和扬雄所记汉代方言相比较。从《方言注》中可以看出某些词语古今的意义已发生变化。《方言注》还指明某些方言词依旧在某地保存,或已经在某地消失转而在他处保存。扬雄《方言》的原本虽无可查考,但因有郭注本而得以长期保存下来。现在能见到的宋以后的几种《方言》刻本,都是郭注本。《方言疏证》是清代为扬雄《方言》正伪补漏、逐条疏证的第一个校本,13卷,戴震撰(载《四库全书》和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扬雄《方言》的刻本,自宋代以来几经流传写刻,难免有些错漏。戴震以《永乐大典》本跟明本校勘,并进一步搜集古籍中引用《方言》和《方言注》的文字和《永乐大典》本互相参订,共改正讹字281个,补脱字27个,删衍字17个。辨析疑义,取证确凿。《方言笺疏》是清代为扬雄《方言》作注的著作,钱绎撰,13卷,20余万字,旁征博引,资料丰富。《方言笺疏》的引书有《广雅》、《荀子》、《吕氏春秋》、《礼记》、《左传》、《逸周书》、《孟子》、《庄子》、《诗经》、楚辞、《史记》、《释名》、《说文解字》、《广韵》等20多种。

清人一方面为《方言》作校勘疏证,另一方面效法《方言》辑录古代方言词,续补《方言》,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续方言》和《广续方言》。《续方言》是清代续补扬雄《方言》的第一本著作,杭世骏(1696~1773)编纂。此书摘录《十三经注疏》、《说文解字》、《释名》等10多种古籍中的方言词语500多条,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言辞、称谓、计量、衣着等各类词300多条,下卷包括天文、地理、树木、虫鱼等各类词220多条。内容分类和次序编排大体依照《尔雅》。所引材料一般写明出处,有的还加反切注音或作校勘说明,引文用大字,出处、注音和校勘用小字写在原文后面。《广续方言》是清末续补扬雄《方言》较详的一本方言训诂著作,程先甲编纂。此书仿《尔雅》、《广雅》体例,分“诂、言、训、亲、宫、器、乐、天、地、丘、山、水、草、木、虫、鱼、兽、畜”18类,共4卷。卷一为“诂、言、训”,解释一般词语,如“泅,似流反,谓浮水上也,江南言拍浮也”。卷二以下为“亲、宫、器、乐”等,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此外,还有程际盛的《续方言补》、徐乃世的《续方言又补》,以及张慎仪的《续方言新校补》等。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