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9个用户的3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中华古诗词经典名句]]》、《[[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7-9年级)]]》<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无 题'''</span><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无 题</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李商隐]]</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李商隐]]</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
+
<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br>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br>
<span style="color:re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span>。<br>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br>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br>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br>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br>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br>
第12行: 第12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
  《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所作的一首[[爱情诗]],为[[七言律诗]]。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全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
  
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
  有分析认为,这首《无题》诗写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原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幕府任判官。大中五年春,卢弘止病死,李商隐便从徐州回长安。这时,[[牛僧孺]]一派当权,[[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任[[宰相]]兼礼部尚书。李商隐年轻时曾和令狐绹一起向他父亲学习讲究对偶铺陈词藻的骈文,[[开成]]二年(837年)上京应考承令狐绹力荐而中进士第,李商隐和令狐绹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后来因为李商隐到了[[王茂元]]幕府并成了他的女婿,被认为是[[李德裕]]党人而致硫远,仕途坎坷,特别是到了晚期,更是过着游幕生活。在卢弘止幕府从事不久,卢便死去,李商隐又失去倚附,所以回京后便向令狐绹请求推荐,写了几首《无题》诗陈情。此诗就是其中之一。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是写失恋后的绵绵情思的诗。这一说法也有道理,因为统篇是从一方思念另一方的爱情着眼。但从全诗看,是女方对男方的思念,因此这不是写诗人自己过去的失恋之事。再从当时的心境看,他刚刚失去工作,急需谋求一个新的职务,所以也少有写人家失恋的兴致。因此,有人不同意“失恋”说,而认为是向令狐绹陈情。
 +
 
 +
  这首诗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是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更加使人伤感)。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span><br>
+
</span><br>
 
  东风:春风。<br>
 
  东风:春风。<br>
 
  残:凋零。<br>
 
  残:凋零。<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
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span>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后用来赞美对某种事业或信仰的执着追求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br>
</span><br>
+
  蚕:能吐丝结茧的昆虫。<br>
  蚕:家蚕,能吐丝结茧的昆虫。<br>
+
  丝方尽:丝方吐尽。“丝”与“思”谐音,“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br>
  丝方尽:丝方吐尽。“丝“”与“思”谐音,“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br>
+
 
  蜡炬:蜡烛。<br>
 
  蜡炬:蜡烛。<br>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br>
+
  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变白),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寒气侵人。</span><br>
</span><br>
+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br>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br>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鬓(bìn):鬓角,面颊两边靠近耳朵前面的地方;指这个部位所长的头发。<br>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鬓(bìn):鬓角,面颊两边靠近耳朵前面的地方;指这个部位所长的头发。<br>
第50行: 第50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文件: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jpg|center|thumb|600px|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
 
</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来往传递消息)。</span><br>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br>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br>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br>
+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这里是盼望对方多寄信来或常来探望的意思。<br>
  殷勤:情谊恳切深厚。<br>
+
 
  探看(kān):探望。<br>
 
  探看(kān):探望。<br>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green;">【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所引用,讲话原文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广大知识分子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立足岗位、不断学习、学以致用,做好本职工作。当老师,就要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做研究,就要甘于寂寞,或是皓首穷经,或是扎根实验室,“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26日)</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green;">【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所引用,讲话原文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广大知识分子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立足岗位、不断学习、学以致用,做好本职工作。当老师,就要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做研究,就要甘于寂寞,或是皓首穷经,或是扎根实验室,“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26日)</span>
  
  
[[文件:乌江亭.jpg|center|thumb|400px|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自古为一渡口,秦汉之时即设有亭长,是中国最早的驿站之一。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尽,乌江亭由此闻名古今。]]
+
[[文件:20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jpg|center|thumb|400px|《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题图]]
 +
[[文件:《妆靓仕女图》(团扇,绢本),宋代画家苏汉臣作.jpg|center|thumb|400px|晓镜但愁云鬓改。《妆靓仕女图》(团扇,绢本),宋代画家苏汉臣作]]
 +
[[文件:《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瓷画,钟福洪绘.jpg|center|thumb|400px|《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瓷画,钟福洪绘]]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
  这是一首以男女相思、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
  
诗述恋人间相见不易,别时更为难舍难分。相思之深如春蚕之至死而丝尽,悉绪之切似蜡炬之成灰而泪干。悬想恋人应于晓镜中觉云鬓已改,于夜吟时感月色凄寒。所隔不远,深望青鸟使者一探音问。诗歌曲曲写出恋人相爱而间隔受阻的痛苦、缠绵心声。或回顾前事,或瞻望未来,或空中悬想,或直抒胸臆,寄情比兴,萦回往复,透彻表现出甜蜜而辛酸的柔情蜜意。
 
  
 +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说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是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更加使人伤感。人各东西,不易相见,就说“相见时难”;由于爱之深,情之甚,不忍离别,因此说“别也难”。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首句字字写“我”对对方的钟情。次句,既是写离别的季节,也是以当时景物表现“我”对离别的伤感,连东风(春风)也显得无力,五彩缤纷的鲜花都为之凋谢,可见“我”的伤心的程度。特定的暮春环境,渲染了情别的颓丧情绪,是对“别亦难”进一步作心理描写。次句与首句衔接自然,看似信手拈来而有匠心独具。
  
  
 +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离别后对对方的深情怀念。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烛全部烧完了才没有流淌的烛泪。前句写“我”的情丝绵绵不断,到死才竭,“丝”与“思”谐音,重在说明“思”之深,后句写“我”一直流着悲伤的眼泪,只要活着总是淌个不绝,主要表现“悲”之甚。这两句相辅相成,都是写“我”在离别后的一片深情,是首联的深化。这一联,后人常用来赞美对某种事业或信仰的执着追求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围绕一片深情继续运笔。前句说早晨对镜梳妆只是为鬓发由黑变白而担心,这是说“我”,“女为悦己者容”也为悦己者愁,害怕自己衰老,失去对方的宠爱,既反映了古代妇女所处的依附地位,更表现了“我”对对方的爱。后句是“我”对“他”的关心与嘱咐,夜里寒冷,吟诗不要太久,还是早点歌息吧,故言“应觉”,体贴关怀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语婉而心长。两句都是写爱之深,情之切,从说自己想对方着墨更显得亲切感人。比之上联,所用的手法和所取的角度不同,都是写别后相思却又富有变化。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全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不知“他”究意怎样,实在不能放心。“蓬山”,即蓬莱山。这里是指“他”的住处,虽然不远,但是不能相会,有可望而不可及之意,暗示被冷待,然而“我”却一往情深,如果真有“青鸟”那样的殷勤、忠实使者的话,那末一定会经常派去代为探望,传递“我”的情思。“青鸟”,《山海经·大荒西经》:“沃之野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曰少鵹,一名曰青鸟。”“皆西王母所使也。”“我”以西王母自比,与女方身份十分贴切。<small>[[朱东润]]《作品选》“题解”说是“失恋”。正因为这样,颔联才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语,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统观全篇,情真意切,确实是一首描写“失恋悲哀的诗”。但是,如前所述,联系[[李商隐]]跟[[令狐楚]]父子的关系,后来的被猜疑冷待和大中五年春诗人又去京请求推荐,而那时的令弧位高名重,深居朝廷,尽管都在京城,相去“无多路”,哪能轻易相见?再细细品味该诗,这些内容似乎都隐约于诗中,而又何其相似乃尔!因此,它又是一首以失恋的爱情诗为躯壳的陈情诗,是为诗人向令狐编传递情怀和信息的一只“青鸟”。不论从整体或局部看,都体现了“魏晋以降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吴乔《围炉诗话》)的特点。</small>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久远)深情。
  
【释义】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原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后用来赞美对某种事业或信仰的执着追求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
'''名家点评:'''
  
 +
  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李义山《无题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又是一格。今效此体为俚语小词传于世者甚多,不足道也。
  
 +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措词流丽,酷似六朝。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就不能怎样了。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
  清代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诗中比意从汉魏乐府中得来,遂为《无题》诸篇之冠。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
  清代陆昆曾《李义山诗解》:八句中真是千回万转。
  
 +
  清代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程梦星曰:此诗似邂逅有力者,望其援引入朝,故不便明言,而属之无题也。起句言缱绻多情,次句言流光易去,三四言心情难已于仕进,五六言颜状亦觉其可怜,七八望其为王母青禽,庶得入蓬山之路也。
  
 +
  清代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泛读首句,疑是未别时语,及玩通首,皆是作别后追思语,乃知此句是倒文……呜呼!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玉台》、《香奁》,其犹粪土哉!镂心刻骨之言(“春蚕到死”二句下)。
  
 +
  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情太浓,便不能自摄,入于淫纵,只看李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句便知。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自君之出矣》)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
  清代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李义山慧业高人,敖陶孙谓其诗“绮密瑰妍,要非适用”,此皮相耳。义山《无题》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其指点情痴处,拈花棒喝,殆兼有之。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
  清代黄书灿《唐诗笺注》:首句七字屈曲,唯其相见难,故别更难。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
  清代王渔洋《唐贤小三昧集续集》:玉溪《无题》诸作,深情丽藻,千古无双,读之但觉魂摇心死,亦不能名言其所以佳也。
  
 +
  清代纪昀《玉溪生诗说》:感遇之作,易为激语。此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不为绝望之词,固诗人忠厚之旨也。但三四太纤近鄙,不足存耳。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下句,“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
+
  清代孙洙《唐诗三百首》: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
  清代无名氏《澹山诗话》: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道出一生工夫学问,后人再四摹仿,绝无此奇句。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
  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_______”,属双关语,暗指__________。
  
 +
  参考答案:(1)思;(2)对情人的思念。
  
  
 +
  2.试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
  参考答案: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
  
  
 +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
  参考答案: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
  4.对《无题》(李商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名家点评:
+
  参考答案:B
  
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李义山《无题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又是一格。今效此体为俚语小词传于世者甚多,不足道也。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措词流丽,酷似六朝。
+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清代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诗中比意从汉魏乐府中得来,遂为《无题》诸篇之冠。
+
  A. 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清代陆昆曾《李义山诗解》:八句中真是千回万转。
+
  B. 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清代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程梦星曰:此诗似邂逅有力者,望其援引入朝,故不便明言,而属之无题也。起句言缱绻多情,次句言流光易去,三四言心情难已于仕进,五六言颜状亦觉其可怜,七八望其为王母青禽,庶得入蓬山之路也。
+
  C. 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清代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泛读首句,疑是未别时语,及玩通首,皆是作别后追思语,乃知此句是倒文……呜呼!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玉台》、《香奁》,其犹粪土哉!镂心刻骨之言(“春蚕到死”二句下)。
+
  D. “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情太浓,便不能自摄,入于淫纵,只看李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句便知。
+
  参考答案:C
  
清代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李义山慧业高人,敖陶孙谓其诗“绮密瑰妍,要非适用”,此皮相耳。义山《无题》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其指点情痴处,拈花棒喝,殆兼有之。
 
  
清代黄书灿《唐诗笺注》:首句七字屈曲,唯其相见难,故别更难。
+
  6.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清代王渔洋《唐贤小三昧集续集》:玉溪《无题》诸作,深情丽藻,千古无双,读之但觉魂摇心死,亦不能名言其所以佳也。
+
  A.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清代纪昀《玉溪生诗说》:感遇之作,易为激语。此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不为绝望之词,固诗人忠厚之旨也。但三四太纤近鄙,不足存耳。
+
  B. 颔联借助意象“春蚕”“蜡烛”,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清代孙洙《唐诗三百首》: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
  C. “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清代无名氏《澹山诗话》: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道出一生工夫学问,后人再四摹仿,绝无此奇句。
+
  D. 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观音娘娘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
  参考答案:D
  
  
 +
  7.本诗从描写的内容看,应是一首: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
  8.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
 
 +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
 +
 
 +
 
 +
  9.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
 
 +
  参考答案: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
 
 +
 
 +
  10.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
 
 +
  参考答案: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而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天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所以说别亦难。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
  11.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
  参考答案: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1.诗的题目用《无题》多是作者不愿或不便命题,请根据你对本诗的理解,用诗里的词句为本诗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2.品析第一句中的“难”字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
+
  参考答案: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析“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意象的特点及作用。
+
  13.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4.有人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评价老师的敬业精神,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
  参考答案: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颈联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14.说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两个“难”字的表达效果。
  
A.镜: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二
+
  参考答案:第一个难是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则含有痛苦的意思。两个难字的使用使相思之苦和离别之痛显得分外深沉绵远。
  
B.“愁”字透露出诗人对青春年华逝去的忧虑。
 
  
C.“应”字用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对方的想象。
+
  15.请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D.这两句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凄苦的情态,表达了诗人缠绵的相思之苦。
+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一对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6.“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蓬山”“青鸟”具体指什么?
 
  
 +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5.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5]]
 +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6.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6]]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参考 ==
+
  [[李商隐]](约811—约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际含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555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七)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
 
*[[唐诗三百首]]
 
*[[《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学习软件|《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目录]]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中华古诗词经典名句]]
 
  
  

2022年7月6日 (三) 17:24的最后版本

无 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题与背景:

  《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所作的一首爱情诗,为七言律诗。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

  有分析认为,这首《无题》诗写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原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幕府任判官。大中五年春,卢弘止病死,李商隐便从徐州回长安。这时,牛僧孺一派当权,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宰相兼礼部尚书。李商隐年轻时曾和令狐绹一起向他父亲学习讲究对偶铺陈词藻的骈文,开成二年(837年)上京应考承令狐绹力荐而中进士第,李商隐和令狐绹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后来因为李商隐到了王茂元幕府并成了他的女婿,被认为是李德裕党人而致硫远,仕途坎坷,特别是到了晚期,更是过着游幕生活。在卢弘止幕府从事不久,卢便死去,李商隐又失去倚附,所以回京后便向令狐绹请求推荐,写了几首《无题》诗陈情。此诗就是其中之一。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是写失恋后的绵绵情思的诗。这一说法也有道理,因为统篇是从一方思念另一方的爱情着眼。但从全诗看,是女方对男方的思念,因此这不是写诗人自己过去的失恋之事。再从当时的心境看,他刚刚失去工作,急需谋求一个新的职务,所以也少有写人家失恋的兴致。因此,有人不同意“失恋”说,而认为是向令狐绹陈情。

  这首诗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


逐句释义: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是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更加使人伤感)。
  东风:春风。
  残:凋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后用来赞美对某种事业或信仰的执着追求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蚕:能吐丝结茧的昆虫。
  丝方尽:丝方吐尽。“丝”与“思”谐音,“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蜡炬:蜡烛。
  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变白),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寒气侵人。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鬓(bìn):鬓角,面颊两边靠近耳朵前面的地方;指这个部位所长的头发。
  改:改变颜色。
  吟:指吟诗。
  应觉:设想之词。
  月光寒:指夜渐深。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来往传递消息)。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这里是盼望对方多寄信来或常来探望的意思。
  探看(kān):探望。


  【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所引用,讲话原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广大知识分子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立足岗位、不断学习、学以致用,做好本职工作。当老师,就要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做研究,就要甘于寂寞,或是皓首穷经,或是扎根实验室,“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26日)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题图
晓镜但愁云鬓改。《妆靓仕女图》(团扇,绢本),宋代画家苏汉臣作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以男女相思、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说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是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更加使人伤感。人各东西,不易相见,就说“相见时难”;由于爱之深,情之甚,不忍离别,因此说“别也难”。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首句字字写“我”对对方的钟情。次句,既是写离别的季节,也是以当时景物表现“我”对离别的伤感,连东风(春风)也显得无力,五彩缤纷的鲜花都为之凋谢,可见“我”的伤心的程度。特定的暮春环境,渲染了情别的颓丧情绪,是对“别亦难”进一步作心理描写。次句与首句衔接自然,看似信手拈来而有匠心独具。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离别后对对方的深情怀念。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烛全部烧完了才没有流淌的烛泪。前句写“我”的情丝绵绵不断,到死才竭,“丝”与“思”谐音,重在说明“思”之深,后句写“我”一直流着悲伤的眼泪,只要活着总是淌个不绝,主要表现“悲”之甚。这两句相辅相成,都是写“我”在离别后的一片深情,是首联的深化。这一联,后人常用来赞美对某种事业或信仰的执着追求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围绕一片深情继续运笔。前句说早晨对镜梳妆只是为鬓发由黑变白而担心,这是说“我”,“女为悦己者容”也为悦己者愁,害怕自己衰老,失去对方的宠爱,既反映了古代妇女所处的依附地位,更表现了“我”对对方的爱。后句是“我”对“他”的关心与嘱咐,夜里寒冷,吟诗不要太久,还是早点歌息吧,故言“应觉”,体贴关怀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语婉而心长。两句都是写爱之深,情之切,从说自己想对方着墨更显得亲切感人。比之上联,所用的手法和所取的角度不同,都是写别后相思却又富有变化。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不知“他”究意怎样,实在不能放心。“蓬山”,即蓬莱山。这里是指“他”的住处,虽然不远,但是不能相会,有可望而不可及之意,暗示被冷待,然而“我”却一往情深,如果真有“青鸟”那样的殷勤、忠实使者的话,那末一定会经常派去代为探望,传递“我”的情思。“青鸟”,《山海经·大荒西经》:“沃之野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曰少鵹,一名曰青鸟。”“皆西王母所使也。”“我”以西王母自比,与女方身份十分贴切。朱东润《作品选》“题解”说是“失恋”。正因为这样,颔联才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语,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统观全篇,情真意切,确实是一首描写“失恋悲哀的诗”。但是,如前所述,联系李商隐令狐楚父子的关系,后来的被猜疑冷待和大中五年春诗人又去京请求推荐,而那时的令弧位高名重,深居朝廷,尽管都在京城,相去“无多路”,哪能轻易相见?再细细品味该诗,这些内容似乎都隐约于诗中,而又何其相似乃尔!因此,它又是一首以失恋的爱情诗为躯壳的陈情诗,是为诗人向令狐编传递情怀和信息的一只“青鸟”。不论从整体或局部看,都体现了“魏晋以降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吴乔《围炉诗话》)的特点。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久远)深情。


名家点评:

  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李义山《无题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又是一格。今效此体为俚语小词传于世者甚多,不足道也。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措词流丽,酷似六朝。

  清代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诗中比意从汉魏乐府中得来,遂为《无题》诸篇之冠。

  清代陆昆曾《李义山诗解》:八句中真是千回万转。

  清代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程梦星曰:此诗似邂逅有力者,望其援引入朝,故不便明言,而属之无题也。起句言缱绻多情,次句言流光易去,三四言心情难已于仕进,五六言颜状亦觉其可怜,七八望其为王母青禽,庶得入蓬山之路也。

  清代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泛读首句,疑是未别时语,及玩通首,皆是作别后追思语,乃知此句是倒文……呜呼!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玉台》、《香奁》,其犹粪土哉!镂心刻骨之言(“春蚕到死”二句下)。

  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情太浓,便不能自摄,入于淫纵,只看李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句便知。

  清代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李义山慧业高人,敖陶孙谓其诗“绮密瑰妍,要非适用”,此皮相耳。义山《无题》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其指点情痴处,拈花棒喝,殆兼有之。

  清代黄书灿《唐诗笺注》:首句七字屈曲,唯其相见难,故别更难。

  清代王渔洋《唐贤小三昧集续集》:玉溪《无题》诸作,深情丽藻,千古无双,读之但觉魂摇心死,亦不能名言其所以佳也。

  清代纪昀《玉溪生诗说》:感遇之作,易为激语。此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不为绝望之词,固诗人忠厚之旨也。但三四太纤近鄙,不足存耳。

  清代孙洙《唐诗三百首》: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清代无名氏《澹山诗话》: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道出一生工夫学问,后人再四摹仿,绝无此奇句。


试题精选:

  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_______”,属双关语,暗指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思;(2)对情人的思念。


  2.试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参考答案: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4.对《无题》(李商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参考答案:B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 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 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D. “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参考答案:C


  6.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B. 颔联借助意象“春蚕”“蜡烛”,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C. “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D. 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观音娘娘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参考答案:D


  7.本诗从描写的内容看,应是一首: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8.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


  9.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参考答案: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10.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而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天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所以说别亦难。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11.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参考答案: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12.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参考答案: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13.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参考答案: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14.说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两个“难”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第一个难是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则含有痛苦的意思。两个难字的使用使相思之苦和离别之痛显得分外深沉绵远。


  15.请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一对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5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6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1—约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际含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555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