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新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时装新戏汉语拼音:shizhuɑnɡ xinxi;英语:new opera in modern clothing),中国清末出现的表现近现代生活的戏曲作品,因穿戴时装而得名。最早出现于清道光年间,如1845年演出的描写鸦片烟对国人毒害的《烟鬼叹》。后来演出逐渐增多,并随着京剧改良运动而达到全盛。

  时装新戏可分3类:

  !.清装戏 即穿戴清代服装,反映清代官场或民间生活的作品,如《宦海潮》、《张文祥刺马》等;

  2.时事戏 取材于时事新闻、社会案件,穿戴时装,如《玫瑰花》、《阎瑞生》等;

  3.洋装戏 取材于外国题材,或根据外国小说、戏剧、电影改编,穿戴洋装,如《波兰亡国惨》、《拿破仑》等。

  时装新戏题材广泛,有不少作品揭露社会黑暗,针砭时弊,鼓吹民主革命,如《鄂州血》、《秋瑾》、《宋教仁》、《宦海潮》等;有些反映人民群众关切的各种社会问题,提倡改良社会陋习,如《黑籍冤魂》、《血泪碑》等;还有的鼓吹富民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如《波兰亡国惨》、《新茶花》等。这些作品排演及时,现实性强,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时装新戏在艺术表演上较多模仿西洋话剧和文明戏念白多,唱功少,念白以京白、苏白为主,有时还用其他方言。锣鼓用得少,表演比较自由,不太讲究规范,舞台采用布景、灯光等新技术。常用连台本戏的形式演出,如新舞台演出的《新茶花》共18本,连演9天。上海新舞台是当时编演时装新戏的大本营。据统计有四五十种之多。

  演出时装新戏的著名演员有夏月珊夏月润潘月樵冯子和毛韵珂等。欧阳予倩曾说:“(上海)南市新舞台是中国第一个采用布景的新式舞台……他们最受欢迎的戏有《新茶花》、《明末遗恨》、《波兰亡国惨》之类,当时种族观念在从国民间觉醒过来,这种戏恰合时好,如潘月樵的议论,夏月珊的讽刺,名旦冯子和(原名小子和)、毛韵珂(原名七盏灯)的时装、苏白得称为一时无两”(《自我演戏以来》)。

  时装新戏在北方也有演出,如梅兰芳1913年到上海演出,受上海剧坛影响,回到北京后先后编演了《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等时装京戏。1915年以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京剧改良运动逐渐衰微,时装新戏也随之每况愈下,逐渐失去其民主性光彩,封建意识、市民阶层的低级趣味以及商业化倾向日趋严重,终以失掉观众而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