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晁错汉语拼音:Chao Cuo;英语:Chao Cuo),中国西汉文景时期的政论家。颍川(今河南禹县)人。

简介

  以文学任太常掌故,受太常派遣,至伏生处学习今文《尚 书》。旋被任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太子家令,得幸于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号称“智囊”。晁错看到匈奴侵扰日益严重、商人兼并农民土地等问题,曾先后上书言兵事和守边备塞,主张重农抑商,与民休息的政策,得到汉文帝的采纳。景帝即位后,晁错升为内史。不久,迁为御史大夫。他受到景帝的信任,更令三十章,力主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发动叛乱。曾任吴相的爰盎(即袁盎)和外戚窦婴,与晁错素不相容,乘机建议景帝斩晁错以谢诸侯。景帝遂拜爰盎为太常使吴,并由丞相、中尉、廷尉等劾奏晁错“大逆无道”,腰斩晁错于长安东市,父母、妻子皆被杀,但并没有能平息吴楚七国之乱。

作品

  晁错的政论文章以议论犀利,分析深刻著称。《汉书·艺文志》中法家有《晁错三十一篇》,今有清代马国翰等人辑本。

评价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班固在《汉书》中评价:“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着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