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椁墓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椁墓汉语拼音mù guǒ mù),(timber-chambered tomb),古代以木椁为葬具的墓葬形式。在棺外用原木或方木垒成较大的椁室。墓坑一般为竖穴式。相对来说规模较大,随葬品较多且精,墓主生前一般为贵族。其分布从朝鲜半岛往西直到东欧南部。

  已知最早的木椁墓,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最流行的时期,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北亚和东欧地区的木椁墓大都属于这一时期。中国在商周时期,国君和贵族使用木椁墓,并形成一套完备的棺椁制度,即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棺椁的数目依等级的高低有别。与此配套,随葬品中有列鼎制度,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椁室四周,还有用木枋堆垒的黄肠题凑框形结构。木枋层层平铺叠垒,枋木与椁室壁板垂直,从内侧看只见端头,故名题凑;木枋为无皮柏木制成,色浅黄而称黄肠。这种结构至迟到战国时已经出现,汉代成为帝王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东汉早期木椁墓被砖室墓逐渐代替,题凑之制随之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