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珍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汝珍汉语拼音lǐ rǔ zhēn,约1763-1830),清代小说家。字松石,原籍是直隶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长兄汝璜出任江苏海州板浦场盐课司大使,他随同南下,侨居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因前妻亡故,续娶海州许氏为继室。嘉庆六年至十年(1801-1805)间,任砀山县丞,其间曾率民夫数万防御黄河决口。离任后,重回海州,“久作寓公”。博学杂识,少时即不喜作八股文,后受业于凌廷堪,研习经史百家,兼及音韵,著有《李氏音鉴》。现存最著名的作品是《镜花缘》。

  李汝珍晚年穷愁潦倒,作小说以自遣。所著《镜花缘》,通过描写幻想中的海外世界来暴露、讽刺现实社会中的丑恶事物,以寄托自己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理想。原拟写200回,结果只完成了100回。

  《镜花缘》继承了《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的一些材料,经过作者的再创造,凭借他丰富的想象、幽默的笔调,运用夸张、隐喻、反衬等手法,创造出了结构独特、思想新颖的长篇小说。但是小说刻画人物的性格较差,众才女的个性不够鲜明。尤其后半部偏重于知识的炫耀,人物形象性不足。所以鲁迅说"则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已矣"。

生平

  李汝珍,字松石,大约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卒于道光十年(1830)。原籍是直隶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人。家无恒产,是个普通城市居民家庭。弟兄三人,兄名汝璜,字佛云,监生;弟名汝琮,字宗宝。

  李汝珍自幼就非常聪颖,喜欢读书,唯独不喜欢八股文章,讨厌科举。胡适《镜花缘引论》里说“他大概是一个秀才”。这是推测之词。尤信雄《镜花缘考证》说“他在科举功名上非常不得意,只是一个穷秀才,而老于诸生”。认定他中过秀才,其实并无根据。

  乾隆四十七年(1782)秋,李汝珍哥哥李汝璜从大兴移家到海州板浦。海州在江苏东北部,又叫东海,板浦是海州城东南的一个镇。李汝珍随家到了板浦。第二年,李汝璜担任板浦场盐司大使——佐杂之类小官。李汝璜任此职务直到喜庆四年( 1799),长达十六年之久。喜庆六年(1801),他调任淮南草埝场大使,前后住在板浦共二十年。李汝珍一直和哥哥在板浦住在一起。在此期间,著名的声韵学家凌廷堪,应李汝璜聘请,教家中子弟。李汝珍成了凌廷堪的受业弟子。

  李汝珍前妻死后,续娶的是板浦许氏。许氏本家弟弟许乔林、许桂林和李汝珍过从甚密,既是亲戚又是研究学问的好友。李汝珍在他的《李氏音鉴》中说:“月南(许桂林字)为珍内弟,撰《说音》一编;珍于南音之辨,得月南之益多矣!”

  嘉庆六年,李汝珍到河南东部某县做负责治水的县丞。当时正是川、陕、楚、豫四省白莲教起义的时期,也是黄河在邵家坝决口之际,这对李汝珍不能没有影响。在《镜花缘》中唐敖谈女儿国治河等描写,就反映了李汝珍在河南的见闻和治河经验。

  嘉庆九年,李汝珍从河南回到海州,后来又到淮南草埝。嘉庆十年,他的《李氏音鉴》基本成书。友人石文煃在《音鉴序》中说:“今松石行将官中州矣。”说他将要再度去河南做官,究竟他去了没去,研究者说法不一,至于做什么官更无可查考。嘉庆十年以后,他仍可能客居在淮南淮北一带。嘉庆十九年(1814),李汝珍住在海州,此后直到道光十年老死异乡这十六年间,他的行踪便无人知晓了。

  李汝珍的晚年相当贫困,孙吉昌在他的《镜花缘》卷首题词里说他“形骸将就衰。耕无负郭田,老大仍驱饥。可怜十数载,笔砚空相随。..穷悉始著书,其志良足悲。”

  李汝珍是个爽直坦荡的人,并且善饮。石文煃在《音鉴序》中说他“忨爽遇物,肝胆照人,..花间月下,对酒征歌,兴至则一饮百觥,挥霍如志。”有这样性格和嗜好的人,当小官很容易触怒上司,所以许乔林在《送李松石县丞汝珍之官河南》一诗中曾告诫他说:“吾子经世才,及时思自见(表现才能)。熟读河渠书,古方(治河之术)用宜善。下僚谈大计,侵官(侵犯上司的职权)亦近擅(擅自专权)。且须听堂鼓(古代官衙中公堂,用击鼓作为集散的号令,这里比喻上司的意见),循分(遵守下僚的本分)逐曹椽(追随属官之后)。”许乔林既希望李汝珍展示才华,又担心他为人坦直,固执己见,被上司认为侵官檀权。李汝珍不做县丞,是否是这个缘故,不得而知。

  李汝珍是个于学无所不窥,博学多识的人。许乔林在《镜花缘序》里说他“枕经葃史(睡觉仍枕着经史书),子秀集华,兼贯九流,旁涉百戏,聪明绝世,异境天开。”石文煃《音鉴序》说他“平生工篆隶,猎图史,旁及星卜奕戏诸事,靡不触手成趣。”余集的《音鉴序》里也说他的学问“旁及杂流,如壬遁、星卜、象纬、篆隶之类,靡不日涉博其趣,而于音韵之学尤能穷源索隐,心领神悟。”

  李汝珍生前好友有许乔林、许桂林、萧荣修、孙吉昌、吴振勃、陈云、陈铨、徐鉴、徐延和、沈桔夫、石文煃等人,他们多是当时的知名学者,有的还是杰出的声韵学专家。

  李汝珍的著作,存留于世的有小说《镜花缘》、声韵学著作《李氏音鉴》(附《字母五声图》)、围棋谱《受子谱》。他还写了《广方言》一书,可惜没有写完。至于其他诗文多已散失。

  据孙佳讯的考证,李汝珍在壮年三十五岁左右就开始了《镜花缘》的写作。《镜花缘》经过三易其稿,最后定稿成书。这时李汝珍年在五十五岁上下。嘉庆二十三年(1818)最早刊行的《镜花缘》,是李汝珍亲自到苏州监刻的。李汝珍原计划《镜花缘》写二百回,刊行的仅百回,可能未来得及写,他就逝世了。

李汝珍纪念馆

  为纪念李汝珍,板浦镇在镇中心建了一座“李汝珍纪念馆”供人瞻仰。纪念馆采用仿古建筑形式,馆内正堂塑有李汝珍半身雕像,馆内陈列着与之相关的文物及《镜花缘》各种版本和国内外研究《镜花缘》的成果资料。一面翠竹掩映的围墙上刻有“水月镜天”四字,令人联想起书中描写的情景和寓意。李汝珍纪念馆建成后,每年都有许多中外学者及游客来此探访,一睹为快。

  李汝珍纪念馆建成于1992年,坐落在灌云县板浦镇东大街,占地1500平方米。由新建的门厅、主展厅和修葺一新的故居组成,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大厅陈列厨内展出了中外多种文字的《镜花缘》版本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研究资料。李汝珍在板浦生活了30多年。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在故居内写出了巨著《镜花缘》。在纪念仪式上,《镜花缘》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对纪念馆的建设、保护、文史资料的征集工作都给予充分肯定。他们希望各级有关部门能扩大纪念馆的规模,全方位收集李汝珍的各种文物和《镜花缘》的国内外版本、研究资料,不断充实馆藏文物,逐步扩大规模,把李汝珍纪念馆建成《镜花缘》研究中心。书画家许厚文还向纪念馆赠送李汝珍内弟许乔林、许桂林的画像,和珍贵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