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伏威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杜伏威(598-624),隋末齐州章丘人。自幼豪放,有胆气。隋末,炀帝荒淫无道,天下反叛,杜伏威与辅公 在家乡聚众起事。时杜伏威年仅16岁,因作战勇敢,被推举为首领。

  大业九年(613年),杜伏威、辅公 率军进入长白山(今章丘、邹平交界处),投靠左君行起义军。不久,二人又率军转战至江淮一带,杜伏威自称将军。为对付隋军的镇压,辅公 来到下邳(今江苏邳县东),对当地的起义军首领苗海潮言明联合抗隋大义,苗海潮欣然率军归附,起义军声势日壮。不久,隋江都(今江苏扬州)留守派校尉宋颢领兵前来镇压,杜伏威用计将隋军引入芦苇荡中,放火将其步兵、骑兵全部烧死。尔后,又与赵破阵领导的海陵(今江苏泰州)起义军合并,力量进一步壮大,并以六合(今江苏六合)为根据地,不断扩展武装,逐渐成为江淮地区三大起义军之一。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隋炀帝亲征江淮,派虎牙郎将公孙上哲率军进攻杜伏威起义军,双方战于盐城(今江苏盐城),公孙上哲军队全部被歼。翌年正月,炀帝又派右御卫将军陈 率精兵八千再来讨伐。杜伏威用激将法引其出战,大获全胜,又乘势攻克高邮等地。从此,杜伏威起义军兵威大振,江淮地区许多小股起义军纷纷前来归附,杜伏威自称总管,以辅公 为长史。杜伏威善于治军,与将士同甘共苦,战斗所获资财全部赏给将士,因此每次战斗,将士们都奋勇冲杀,争效死力。起义军军纪严明,令行禁止,赢得人民的拥护。

  大业十四年(618年),隋将宇文化及杀炀帝于江都,隋太原留守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各地农民起义军及割据势力纷纷建立政权。为减少对手,以求更大发展,杜伏威向在东都(今河南洛阳)称帝的越王杨侗上表称臣,被封为楚王,拜东道大总管。次年九月,又降唐,被封为淮南安抚大使、和州总管。唐武德三年(620年)又拜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封吴王,赐姓李氏。辅公 被授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

  杜伏威志在夺取天下,一面佯向隋、唐称臣,一面加紧吞并周围势力,扩大地盘。武德四年,杜伏威遣辅公 与阚棱王雄诞等人率军进攻江淮地区另一支较大起义军李子通起义军。李子通屯兵据守江都,拥兵数万,兵锋甚锐,而辅公 仅带兵数千,兵力悬殊。两军对阵,辅公 挑选勇猛善战甲士千余人,手执长刀,在前冲锋,于其后安排千余人督阵,并下军令:怯战后退者斩。两军开战,辅公 军皆奋力死战,以一当十,对方阵乱。辅公 兵分两路,左右夹攻,李子通部大溃,投降者数千人。不久,辅公 又率军兼并了昆山(今江苏昆山)闻人遂安起义军。至此,杜伏威起义军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其境南接五岭,东至大海,为江淮地区最大的武装力量。

  武德五年(622年),唐王朝先后镇压了河北刘黑闼起义军和山东徐圆朗割据势力。七月,召杜伏威入朝,封其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位在齐王李元吉之上,表面上恩礼有加,实际上是将其软禁。杜伏威入朝后,江淮起义军由辅公 领导。武德六年八月,辅公 起兵反唐,称帝于丹阳(今江苏丹阳),建国号“宋”,署置百官,大修兵甲,转漕军粮,并与占有豫章郡(治所今江西南昌)的张善安联兵,准备共抗唐兵。这时,北方起义军已全部被平定,为统一天下,唐朝派赵郡王李孝恭、岭南道大使李靖、齐州总管李世 等率水陆大军向江淮进击,于武德七年(624年)三月击破辅公 军数道营垒,直逼丹阳城下。辅公 向会稽退却,退至武康(今浙江武康)时,为地主武装所俘,执送丹阳,壮烈牺牲。辅公 举兵反唐后,杜伏威亦于武德七年二月被鸩杀于长安。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