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枢密使,唐代后期由宦官充任的要职。唐代宗永泰间,始用宦官掌枢密。宪宗时,置左右枢密使。枢密使的职务本来只是接受表奏,上呈皇帝,又将皇帝意图传达给中书门下(宰相起上传下达的作用。但枢密使既接近皇帝,预闻机密,皇帝意旨又由他传达,就易于弄权用事。唐代后期,两神策军中尉与两枢密使并称四贵,他们拥立皇帝、任免宰相、处理军国要务,有时成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大致自懿宗咸通年间起,皇帝在延英殿和宰相议事,枢密使例得参预。议定之后,又往往假托皇帝的意旨,多有改变。这种“惯例”,直到昭宗天复元年(901)始下诏革除。三年 ,朱全忠(朱温)尽诛宦官,始以心腹蒋玄晖为枢密使,此为用朝臣任此职之始。后唐时枢密使权重,势压宰相。后晋初,一度以宰相兼枢密使。天福四年(939)废, 枢密院印也移交给中书门下,不久复置。五代时战争频繁,军事机密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枢密使也常任用武官,逐渐形成枢密专掌军事的倾向。到了宋代中书与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合称二府或两地。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