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格式塔心理学汉语拼音:Geshitɑ xinlixue;英语:Gestalt psychology),西方近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又译完形心理学。1912年产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它采取E.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即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这种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许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认为现象的经验是个整体或格式塔,故称格式塔心理学。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有时又称柏林学派。主要领导人是M.韦特海默W.克勒K.科夫卡

  格式塔学派始于似动现象的实验,韦特海默主持这个实验,观察者是克勒和科夫卡。实验是用速示器将a、b两条发亮的直线先后投射到黑色的背景上。两条线间隔的时间过长,观察者先见a线后见b线,没有看见运动;间隔时间过短,可见两线同时呈现,也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介于两者之间,例如60毫秒,便可见a线向b线移动,或只看见运动,没有看见线,这就是似动现象。就像看电影一样,一个个静止的画面连续放映看到的便是活动的景象了。

  前人早已发现这种似动现象,但韦特海默对它的解释却是新颖的。以前心理学家用眼球运动说、后象混合说、联想说来解释运动知觉,或解释说先有某些感觉元素,然后这些元素综合起来构成运动知觉。韦特海默一一排除了这些解释。实验证明,眼球运动至少需要130毫秒以上,60毫秒的时间不可能产生眼动;产生似动现象时眼球没有移动,如何能有后象的混合呢?据似动现象观察者的报告,他们不是先见a线、后见b线,而是看见一条线在移动,或仅见运动而不见线,所以也不是两条线的感觉产生了综合作用形成运动知觉。因此,运动知觉是一个格式塔,不能解释为感觉元素的联合。格式塔心理学要研究的是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经验。

  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组织。组织原则首先是图形和背景。在一个视野内,有些形象比较突出鲜明,构成了图形;有些形象对图形起了烘托作用,构成了背景。

  在一个知觉野或知觉场中,邻接的单元便与大小、形状或颜色相似的单元连合在一起。反之,距离较大或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单元则各自分离、不相隶属,主观上如果硬把它们拉在一起,也难造成稳定的组合。在听觉方面也有相同现象的经验。时钟的声音“滴答”组成自然的节奏,改成“答滴”虽暂时可能,但不久又恢复到“滴答”了。

  克勒进行黑猩猩学习的实验。他给黑猩猩布置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观察它们如何解决问题,取得目的物——香蕉。动物要走向目的物,而动物和目的物之间由实验者设置了障碍。动物必须观察整个情境,领会目的物和障碍物的关系,然后克服障碍、解决问题、取得食物。这种学习称为顿悟学习,与E.L.桑代克的试误学习不同。试误学习的障碍不是动物所能观察得到的,以致它们只得进行盲目尝试,试而误,误而再试,最后侥幸得到了成功。顿悟学习则是动物领会情境的关系,或利用手杖将香蕉拉到手,或把箱子重叠起来,跃登其上取得高悬于屋顶下的香蕉,或将目的物推向相反的方向用迂回的方法达到目的。总之,动物在顿悟学习的情境中,能够凭自己的智慧使整个学习场得到知觉的改组。本来是黑猩猩用作玩具的手杖,现在变成它用以拉取目的物(香蕉)的工具了。格式塔心理学把各项经验的组织描述为可感知的客体,再把这些客体的结构描述为更大的系统。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