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桃源行

添加2,830字节2021年6月20日 (日) 05:58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学生古诗词名句|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全唐诗·目录|全唐诗]] [[诗词名句]]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补充名篇|其他名篇]]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br>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问神仙遂不还。<br>  《桃源行》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乐府诗]]。原注:“时年十九。”当作于王维十九岁在京兆[[长安]]时,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行,古诗的一种体裁。[[文件: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right|thumb|128px|]]   《桃源行》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乐府诗]]。原注:“时年十九。”当作于王维十九岁在[[长安]]时,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行,古诗的一种体裁。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两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的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看到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忽然见到人。[[文件: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桃源行》).jpg|center|thumb|600px|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桃源行》)]]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望见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远远望去有一处云树相连,走近后见家家户户掩映在鲜花和翠竹中。  旷望:旷野在望。或解指视野开阔。<br>  旋:忽然间。<br>  平陆:平原;陆地。<br>居民初次听到樵客传告的汉以来各朝名字,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樵夫最初自我介绍他们汉代姓名,村中居民穿着还是秦代的衣服(式样)。  樵客: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古常渔樵并称。<br>  樵客:出门采薪的人。这里指渔人,古常渔樵并称。<br> 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武陵桃花源,还在这仙境建起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棂一片清静;云中旭日初升,村中鸡鸣犬吠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听说来了凡人,村民集拢来看究竟;竞相引领回家打听原来家乡的情况。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清晨,他们就开门打扫街巷花径;傍晚,渔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问神仙遂不还:</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当初因为避乱先人离开人间,再说来到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还。  成仙:指找到了仙境。<br>有谁知道这个峡谷(桃花源)有人居住,世人远看就是一片云雾笼罩的深山而已。有谁知道这个峡谷里(桃花源)有人居住,世人远看就是一片云雾笼罩的深山而已。</span><br></span>又译:深山峡谷里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外界看这里也只能望见渺远的云山。<br>出洞后(又觉桃源值得逗留)不管山水远隔,还是想辞家来此仙源长游。出洞后(又觉桃花源值得逗留)不管山水远隔,还是想辞家来此仙源长期游历。  游衍,流连不去的意思。<br>  游衍:流连不去的意思。<br>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如今重来,怎知道这眼前的山峰峡谷全然改变了模样。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当时只记得进入山中很远很深,沿着青溪几经转折到达云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此时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是桃花流水,然而不知道去何处寻桃花源。[[文件:73桃源行.jpg|center|thumb|400px|《桃源行》题图]][[文件: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2段局部1.jpg|center|thumb|400px|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2段局部1]]  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不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不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49.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49]][[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50.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50]][[文件: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1段局部3.jpg|center|thumb|400px|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1段局部1]][[文件: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1段局部3.jpg|center|thumb|400px|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1段局部3]][[文件: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1段局部4.jpg|center|thumb|400px|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1段局部2]][[文件: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1段局部4.jpg|center|thumb|400px|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1段局部4]]  [[文件: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2段局部1.jpg|center|thumb|400px|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2段局部1]][[文件: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2段局部2.jpg|center|thumb|400px|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2段局部2]][[文件: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2段局部3.jpg|center|thumb|400px|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2段局部3]]  [[文件: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3段局部1.jpg|center|thumb|400px|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3段局部1]][[文件: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3段局部2.jpg|center|thumb|400px|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3段局部2]]  [[文件: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4段局部1.jpg|center|thumb|400px|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4段局部1]][[文件: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4段局部2.jpg|center|thumb|400px|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4段局部2]][[文件: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4段局部3.jpg|center|thumb|400px|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4段局部3]][[文件: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4段局部4.jpg|center|thumb|400px|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4段局部4]][[文件: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5段局部1.jpg|center|thumb|400px|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5段局部1]][[文件: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5段局部2.jpg|center|thumb|400px|明-仇英《桃源图卷》(波士顿美术馆藏)第5段局部2]]
8,96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