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梁希(1883—1958),字叔五,浙江湖州吴兴双林人。幼年就读私塾,少年时成为晚清秀才。鉴于外患频繁,国势危急,遂投笔从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于浙江武备学堂,后东渡日本于士官学校学海军。是年冬加入中国同盟会。不久,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改学森林专业。宣统二年(1910)春,奉同盟会派遣辍学回国,在浙江一带联络党人,从事革命活动。民国2年(1913)留学德国,在萨克森州的格廷根森林学院从事森林学研究。7年学成回国,于北京农学院任教,并与林业同仁创立中华农学会,任理事长。9年,改任浙江大学森林学院教授。18年,浙大农学院院长因不满校长压制民主而辞职,学校当局拟聘梁希为院长,而梁拒不受聘。不久,被南京中央大学聘任为农学院院长。一年后,辞去院长职务,专任森林系主任。在梁希努力下,使该校的森林化学实验室成为我国第一个稍具规模的森林学专业实验室。

  梁希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造就我国近代一批早期林业专门人才。在教学之余,兼任中央林业实验所主任和浙江省建设厅校正。深入林场,调查我国的森林资源利用情况,足迹遍及华中、华南14个省区;并选择专题,进行大量研究工作,写下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华农学会会刊、中央农学院农学丛刊、中央林业研究所年刊 等杂志上,对林产品的制造、木材的应用做出贡献,也为我国的木材学和林产化学研究奠定基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南京中央大学内迁重庆之际,他走遍川西各地,对川西木材进行物理性质分析,并着重研究重庆附近重要商用木材利用价值,对当地盛产的竹材也进行各种试验。还同资源委员会、航空委员会合作,研究飞机及枪托所用木材。经过深入调查,获得一种与国外性质相近的飞机用材,经试用后效果良好。

  抗战期间,梁希关心祖国命运,看到《新华日报》刊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深为折服。接着几经辗转,得见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此后,梁希经常为《新华日报》科学副刊组稿、撰文,并开始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曾以“一丁”的笔名,在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群众》周刊上,发表题为《用唯物辨证法观察森林》的文章,引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视,被周恩来誉为“这是自然科学家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开端”,并称他是“一位实干家”。民国31年11月,梁希60岁生日,周恩来、董必武等特意在《新华日报》编辑部为他设宴祝寿。

  民国33年,梁希在中国共产党支持下,发起组织自然科学座谈会和社会科学座谈会,以学哲学相号召,实际上成为中国共产党广泛团结知识分子的外围团体。34年,又邀集科技界知名人士,组成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次年又联合英国科协等团体,共同组成国际性的进步组织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梁希也多次参加许德珩等人发起组织的民主科学座谈会。34年2 月,梁希在科 学界带头签名,支持重庆文化界人士发起以反内战、反独裁为主旨的《对时局进言》的签名运动,国民党当局曾多次来人来函,威逼利诱,劝他发表否认声明,均被严词拒绝。

  1937年秋,梁希在中国共产党秘密组织的保护下,转道香港,于48年春到达刚解放的北平。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任命为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部长。此后,兼任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以及九三学社副主席等职。1958年12月10日病逝北京。著有《木材学》,译著有《木材工艺学》和《木材防腐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