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庞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梅洛-庞蒂,(外文:Maurice Merleau-Ponty),法国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生平及著述

梅洛-庞蒂1908年3月14日生于罗舍弗尔,1961年5月4日卒于巴黎。先后在勒阿弗尔、巴黎上中学。192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29年开始接触E.胡塞尔的现象学。1930年获哲学中学教师学衔。1931年任博凡中学哲学教师。1935年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辅导教师,并准备博士论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参加抵抗运动。战后,与J.-P.萨特等人一起编辑《现代》杂志。1949~1952年,在巴黎大学讲授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1952年开始登上法兰西学院讲坛。1955年,因发表《辩证法的探险》一书与萨特及《现代》杂志编辑部决裂。正当梅洛–庞蒂在法国引起越来越多的人注意之时,却因病猝然逝世。他的主要著作有《行为的结构》(1942)、《知觉现象学》(1945)、《人道主义与恐怖》(1947)、《意义与无意义》(1948)、《辩证法的探险》(1955),以及去世后由别人整理出版的《眼睛与精神》(1961)、《可见的与不可见的》(1964)等。

哲学思想

梅洛–庞蒂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要重新学习如何看待世界。他由于受H.柏格森胡塞尔G.马塞尔M.舍勒M.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因而在哲学研究的内容上十分庞杂,1939年以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他以现象学为基础,并从知觉本质出发,力图把人文科学首先是心理学和语言学与哲学联系起来,建立其知觉现象学,以克服存在与意识的对立,调和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他认为哲学研究的正确途径,是把极端的主观主义与极端的客观主义联合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并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结构理论,试图赋予形式、结构以哲学的意义。他指出,哲学问题的关键所在是结构与行为的思想,人的认识并不能引起原始因素的综合,行为也并不是思考总和的结果。因为,整体的结构是先于认识与思考的,行为的全部意义正是这种结构所给予的,认识只不过是理解到已成结构的某种证据。他认为,行为是主体的行为,这个主体既是思想着的又是行动着的,行为表达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不懈斗争。

现象学

梅洛–庞蒂沿袭胡塞尔现象学的精神,主张对事物的本质不应解释和分析,而应描述。他认为,现象学就是对本质的研究,一切问题都要回到对本质加以界说。在他看来,“世界在我可能对之作的所有分析之前,就已经存在着了”,这个世界的存在总是先于我的认识的,要真实描述它,只有靠知觉,知觉构成了真实的根源。他认为只有主体的知觉即主观的感受,才能从本质上说明世界上的问题。因此,他主张从主体的体验与感受出发说明一切问题,而这种体验则是一切科学和一切思想的滋生土壤。梅洛–庞蒂从知觉现象学的观点出发,批评萨特把存在分为“自在”与“自为”的二元论。一方面,他反对把主体与世界、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分开,认为世界与人的关系是不能区分为主体与客体的,世界的存在是因为主体对之反省的结果,因而自我与客观世界是相混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物体与人是不同的,物体没有欲望,永远是自身,只能成为客体,所以它是清晰的、不会相混于精神的;而人则不同,对世界而言,他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主–客体,即同时是思维着的主体又是肉体的我。既然人有肉体,就必然有物质要求,有欲望。但由于人有自我意识,使人的身体不能自由纵情地存在。因而,人既是自由的,又是被决定的;既是主动的,又是被动的。对人来说,不是意识,而是肉体促成了生存意向的主动性,但这是主体的肉体,它深藏着欲望,并充满了意义。它是真正的超越的主体。梅洛–庞蒂认为,人这个身体与思维不可分割的存在,使得世界与人生都成为含糊暧昧、模棱两可的。

1945年出版其代表性著作《知觉现象学》. 从《知觉现象学》来看,他无疑是胡塞尔现象学最好的解释者,同时也发挥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天才思想。《知觉现象学》的探讨方式是这样的:以胡塞尔后期的发生现象学为整个理解的中枢,然后一方面用胡塞尔发生现象学再去重新解释胡塞尔早期、中期的东西,如还原、意向性等等,认为这两者差别特别大,但是并不一定矛盾;另一方面,则是合乎道理,合乎理路地突破了意识现象学的藩篱,达到了“身体”的现象学,实际上是身体和意识没有根本区分开的那样一种身-心现象学。他关注的主题是身体与性爱。

1951年在第一届国际现象学会议上作了题为《论语言现象学》的报告;开始撰写《世界的散文》,目的是为了回应萨特的《什么是文学》。针对萨特严格地区分散文和诗歌,并且要求文学介入社会和政治的立场,梅洛-庞蒂认为伟大的散文也是诗歌,语言并不是透明的工具。这两个作品以及他在索邦大学和法兰西学院的讲座开始了语言学转向,这不仅深化了他自己的哲学,而且对于整个现象学运动的进展,甚至对结构主义运动的出现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政治态度

梅洛–庞蒂的政治态度与他的哲学思想一样,具有明显的折衷主义倾向。在对于自由的看法上,他的观点也具有暧昧模糊的特点。他认为选择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它是一种处于自由与必然之间的主体知觉的活动。他还较多地强调满足人的现实的物质需要。梅洛–庞蒂虽然很早就接触和研究过马克思主义,并有一定的影响,但他却从来没有赞成过马克思主义。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不满,但又不赞成无产阶级专政,反对阶级斗争,幻想用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哲学地位

梅洛-庞蒂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现象学家”,“无可争议的一代哲学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