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梅福(前57—33),字子真,西汉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其父梅彩为西汉名儒,杜门训子,梅福因之少得其学,少年就读于长安,因精通《尚书》、《谷梁》、《春秋》等,初为郡文学,后补南昌县尉。西汉末年,大司马王凤当道,外戚王氏控制了西汉政权。汉成帝永始元年(前16),皇太后之侄王莽封为新都侯,朝政日非,民怨四起。梅福忧国忧民,以一县尉之微官上书朝廷,指陈政事,并讽刺王凤,但被朝廷斥为“边部小吏,妄议朝政”,险遭杀身之祸。因此梅福挂冠而去,回归故里寿春。

  梅福还把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成帝:“今陛下既不纳天下之言,又加杀戮焉”,“及至陛下,戮及妻子。且恶恶止其身,王章非有反畔之辜,而殃及家”。这样的做法会带来严重后果:“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并向成帝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王莽一家势力太大,使皇上的威望都没有了。皇帝即使没能见他们实际情形,也该察觉现在国家的景象。近几年来全国天灾,如日食地震,频繁发生,比春秋时期多了三倍,水灾更是不计其数。阴(皇后)盛而阳(皇帝)微,外戚拥兵自重,为非作歹,是多么可怕的景象啊! 梅福谏言的态度可谓鲠直无私。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向帝皇进逆耳之言是要冒被诛灭九族的风险的。这一点梅福非常明白,他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职也,位卑而言高者罪也”。但梅福却坚决表示:“越职触罪,危言世患,虽服质横分,臣之愿也。守职不言,没齿身全,死之日,尸未腐而名灭,虽有景公之位,伏枥千驷,臣不贪也”。

  梅福通儒明礼、忠君爱国;鲠直敢言、冒死直谏。如此清明忠直之官吏,对后世影响很大,自然会在中国万世不朽、千古流芳。在《延佑四明志》中,有《史忠定十二先生赞》之《大梅梅公先生》:

  堂堂伊人 汉世之杰 方时昏昏 上书剀切

  退伏市门 或来明越 我游大梅 尚想忠烈”

  此诗足以证明梅福对后人的激励。但另一方面,在昏君无道时,梅福悲凉的结局使许多有志治国平天下的文人仕宦失去了信心。如唐朝诗人高适在《封丘作》中,末尾两句:“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清楚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一想到梅福忧国忧民却落得个逃难避险的下场,不禁回忆起陶潜的《归去来兮辞》,借以表达自己也生弃官归隐之意向。

  汉成帝一直没有生儿子,很是着急。梅福又写了一篇“建议书”给皇帝,说“追圣人素功,封其子孙”,建议汉成帝分封孔子的后代,以求圣人荫蔽。梅福的建议完全出于对成帝的忠心,但因“福孤远,又讥切王氏,故终不见纳”。直至“绥和元年(前8年),立二王后,推迹古文,以左氏、谷梁、世本、礼记相明,遂下诏封孔子世为殷绍嘉公。语在成记”。于是汉成帝在绥和元年二月,封孔子的后世孙孔吉为“殷绍嘉侯”,古代爵位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孔吉居然受封为侯,档次已经很高了。结果一个月之后,汉成帝又追封孔吉为“殷绍嘉公”,位极殊荣。此时梅福已退居家,“常以读书养性为事”。梅福谏议被采纳,确立了孔子世的“地位”。从而开创了历代皇帝分封孔子后裔的先河,在中国儒学发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梅福最初隐居于南昌城郊之南,今青云谱处,垂钓于湖。东汉时,他垂钓之处被称为梅湖,并建梅仙祠祀奉梅福。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 年),梅福料知王莽必篡政,乃隐居于南昌西郊飞鸿山学道,遁避尘世。后人赞赏梅福的高风亮节,将飞鸿山改称梅岭,并立梅仙观、梅仙坛、梅尉宅以祀之。

  公元8年,王莽篡位称帝,改国号曰新。梅福逃避王莽的挟嫌追究,离家去了海昏(今江西永修县),卒于吴门(今江西永修县吴城镇)。江西宜丰志书将其与大诗人陶渊明、宋状元姚勉并称为宜丰三大先贤,并立先贤祠历代祀奉。《汉书》记载,在王莽登基后,梅福离家出走,不知所终,后来有人在会稽看见过梅福,改名变姓,做了苏州城门卫。后人崇奉梅福气节,传说已经成为神仙了。另据《永乐大典》记载,在宋神宗年间,宋神宗封梅福为“寿春真人”。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又赐封梅福为“吏隐真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在南昌西湖南岸建造吏隐亭,又名梅仙亭,民国十九年(1930)重修,并立石碑,与孺子亭对峙。

  梅福以其巨大的影响,赢得了时人的尊敬。在梅福死后,有人还说其未死,称他已经成为“神仙”了,来表达对他的一种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