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耶荷德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耶荷德汉语拼音méi yē hè dé),(1874~1940;Meierkholid,Vsevolod Emilievich),俄国导演,演员,戏剧理论家。1874年2月9日生于奔撒城一日耳曼后裔家庭,1940年2月2日殉难,苏共二十大后平反。1896年梅耶荷德入聂米罗维奇-丹钦科主持的戏剧学校,1898年随老师加入莫斯科艺术剧院,在《海鸥》一剧中扮演特里波列夫。1902年脱离莫斯科艺术剧院,在外省组织剧团进行戏剧革新探索。1905年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邀请回莫斯科主持戏剧实验演出,次年应聘到科米萨尔日芙斯卡娅剧院任总导演,导演了梅特林克、布洛克和安德列耶夫等人的有象征主义倾向的剧作。1908年后梅耶荷德在彼得堡亚历山得拉剧院和玛林斯基剧院任导演。1913年他的论著《论戏剧》问世,提出了与写实主义戏剧分庭抗礼的假定性戏剧理论。

  1918年梅耶荷德加入共产党,同年在俄罗斯联盟第一剧院导演了马雅可夫斯基的《宗教滑稽剧》。1923年,他创办的这家剧院正式命名为梅耶荷德剧院。此后,在这家剧院上演了由他执导的《怒吼吧,中国!》、《臭虫》、《澡堂》、《序曲》等具有现实革命内容的剧作。与此同时,也悉心导演了一批古典名剧: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森林》、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格里鲍耶陀夫的《智慧的痛苦》、小仲马的《茶花女》等。这些演出鲜明地显示了梅耶荷德的艺术追求。梅耶荷德认为,一切戏剧艺术的最重要本质是它的假定性。他广泛使用的舞台新形式,如不闭大幕、公开检场、灯光特写等,都是借助假定性解放舞台的艺术手段。他还认为,导演艺术是一种独创性的艺术,“导演是舞台演出的作者”。他在导演古典名剧时常结合时代精神对剧本作崭新的解释。

  梅耶荷德的戏剧革新理论还表现在戏剧观念的开放性上。他认为戏剧可以向包括电影在内的姊妹艺术借鉴有益的艺术表现手段。他热情赞美东方戏剧,并预言,未来戏剧将建筑在东西方戏剧的交融与互补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