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棉花屿
  棉花屿(官方英译:Mianhua Islet,又称Crag),又称扛轿屿,俗称花矸屿,为台湾岛附属岛屿之一。位于基隆外海,是由火山作用形成的岛屿。棉花屿名称取自因海鸟多,人船近岸时海鸟纷飞、宛如棉絮飞扬而名之。

  棉花屿行政区划归于基隆市中正区,为台湾实际管辖的最东端岛屿。与花瓶屿彭佳屿合称“北方三岛”,,是三个各自独立的火山岛屿,鼎足而立,花瓶屿及彭佳屿甚至是整个东北亚航线必经航道,由于长期为军事管制区,才免于遭受到人为的干扰与破坏,保留完整的原始自然景观。海洋国家公园管理处规划把棉花屿、花瓶屿和彭佳屿这块海域划为海洋国家公园。

  棉花屿最早于清朝便有人居住,日本统治时代也有定期船往返棉花屿与基隆之间;台湾光复之后划入军事管制区而无人居住。1996年基隆市政府向行政院农委会提出“棉花屿、花瓶屿野生动物保护区”的规划,以保护岛上野生动植物。棉花屿也是台湾北部唯一的海鸟繁殖地。

地理

  棉花屿,位于东经122度6分,北纬25度30分,距离基隆东北方约65公里。全岛东西长约300米,南北长约400米,面积0.13平方公里,海拔最高的地方只有61米。棉花屿和北方的彭佳屿,西南方的花瓶屿,三足鼎立。由于棉花屿和彭佳屿地理位置相近,形状也相似,所以有不少渔民都误将棉花屿当作彭佳屿。

  棉花屿是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北部属于台地地形,是一座由灰黑色橄榄石、古辉铜石和玄武岩所组成的火山岛,东西长度约为530米,南北则为800米,海拔最高是61米,周长为2200米。

  棉花屿全岛皆被火山熔岩给覆盖,坚硬多孔的岩脉因具有较强的抗风化与抗侵蚀性质,经年累月下形成了岩骨,和岸边的海蚀洞成为此岛屿的特殊地质景观。棉花屿几乎都是平直的断崖,只有西岸西北角的一个小湾允许登陆,但又因岛屿与岩礁之间距离太短,且风势太强大,船只停泊有相当高的难度。

地形地貌

  棉花屿的海岸为连续的断崖绝壁,海浪冲击崖底部;海岸垂直,只与西北部有一个小湾,约50米宽,海崖较低,有一个小沙洲与平地连接,成为本岛唯一登陆地点,东海岸的中央部分有一个岩礁,高约25米,屹立于海中,呈一奇观,有“屏风岩”之称。

  本屿地势,大致东南部最高,北部呈台地状,西北部的小湾内有宽约20米的沙洲,与内部的稍宽平地相连,而呈簸箕型。东南部的高低有三座小丘,其东者(东丘)最高,海拔61米,丘顶至山坡有缓起伏面;西南丘比东丘约低6-7米,顶上岩石裸露,山劫巍峨,但山腹一下被岩屑沙土覆盖。

  本屿是一座火山岛,由灰黑色橄榄石古铜辉石玄武岩的熔岩流所成,有时成熔渣状。其中有坚硬多孔质的岩脉,抵抗风化作用,而突出于地表,尤其是东南丘的丘鳌着最标准。此外火山熔岩上有些浮石凝灰岩覆盖,厚度十余米,与本屿东方及东北方最发达。

  棉花屿的火山活动期可能较彭佳屿早期的火山碎屑岩活动为晚,但与熔岩流活动期相差无几。再五十余万年前有玄武质熔岩流,然后有浮石凝灰岩堆积。


生物资源

  本屿动物资源以鸟类为主。据台北市野鸟学会在民国81年6月与基隆市野鸟学会民国83年5至9月间的调查,在棉花屿共记录到鸟类26科58种,包括保育类鸟种大水鸟,玄燕鸥,唐白鹭,赤腹鹰,鵟,隼,苍燕鸥,白眉燕鸥,玄燕鸥,红尾伯劳,绶带鸟等10种。哺乳类方面,在棉花屿岛上原有30余只放生羊,岛上裸岩旁有多处羊群栖息区,为维持原有之生态群落,主管单位已于公告日将这些放生羊运回台湾本岛。

  在花瓶屿方面,主要为白眉燕鸥,白腹鲣鸟之繁殖和栖息场所,曾记录到之保育类鸟种有白眉燕鸥,隼等。

  棉花屿土壤贫瘠,夏季干旱,冬天风势强劲,不利植物生长,植物大多由草本植物所组成,无灌木乔木白眉燕鸥于岛上四周悬崖上与屏风岩上约上百个巢位;玄燕鸥于东北侧礁岩上活动;春、秋季过境鸟大致与全岛可见;猛禽多停栖与岛上最高处。

  花瓶屿上植物呈零星分布,以石板菜为主。花瓶屿四周陡峭,无法登陆,形成一处天然适合海鸟栖息,繁殖的地方。约百只的白眉燕鸥,于东北侧凹陷之矮草区繁殖,活动;白腹鲣鸟主要栖息于东北侧另一独立巨石岩壁上,最多曾在8月份时记录到100只左右。

  1886年,中法战争后,马偕医师曾描述棉花屿聚集了上万只的鸟类在此栖息活动;而后,在日本学者伊能喜矩的《彭佳屿调查报告书》中,更报导本区有鲸类,信天翁,大渔场3大自然资源。近年来的调查报告中对棉花屿与花瓶屿自然资源的描述:包括《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特定区鸟类资源之初步调查研究》中记录珍贵稀有之白腹鲣鸟在此地栖息;基隆市野鸟学会的调查中则有玄燕鸥,白眉燕鸥繁殖记录,以及白腹鲣鸟,矶鹬,岩鹭等鸟类之栖息与活动记录。鉴于棉花屿与花瓶屿在鸟类繁殖,过境与栖息上的重要性,农委会于民国84年6月12日公告棉花屿与花瓶屿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而后为了避免人为干扰,造成自然景观的破坏,基隆市政府乃于民国85年3月18日将其公告划定为野生动物保护区。主要目的在保护岛上栖息繁殖之鸟类及生态环境,以及特有之地形地质景观,并推动赏鸟活动,以加强自然生态保育。

土地使用现况

  棉花屿:业已登录为国有土地,无驻军与军事设施,划设为保护区后,为基隆市政府所管理。万应公庙为目前岛上仅存的人工建筑物,无人居住。

  花瓶屿:为一无人岛屿,尚未登录为国有土地,划设为保护区后,正由主管机关进行土地测量,办理国土登记后,交由基隆市政府管理。

基隆市外海北方三岛简介

  彭佳屿,又名大峙山屿或草莱屿,当地的渔民又称之为大屿。是基隆市外海北方三岛中面积最大,地势有较平坦的岛屿,以前有渔民居住其中,现仅有灯塔及气象 站设于此;

  棉花屿,因夏秋之季,候鸟渡来,蔽之于岛面,飞扬之状,宛如棉絮随风飞舞,岛屿东侧海域另有一岩礁,高二十五公尺,屹立于海中,蔚为一奇观,称之“屏风岩”;

  花瓶屿,远望似一支花瓶,地质是以辉石安山岩为主,成锯齿状,岛屿覆盖金属火山碎屑,经氧化呈现红枣色、紫色、绿色、黄铜色、铁灰 色等金属岩石色泽,经阳光反射与海水相映,五彩缤纷,并与棉花屿、彭佳屿错落相应,绮丽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