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榔屿汉语拼音bīng láng yǔ),(马来语:Penang Pulau 意为槟榔之岛,爪哇文:بينانج‎),马来西亚西北部一个风光明媚的小岛,因盛产槟榔而得名“槟榔屿”,是马来西亚十三个联邦州之一。位于马来半岛西北海岸外,由海峡分开,海峡最小宽度为4千米(2.5哩)。面积约293平方千米(113平方哩)。西隔马六甲海峡印尼苏门答腊岛相对。它扼守马六甲海峡北口,与马来半岛隔一条3千米宽的海峡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首府槟城,又称“乔治亚市”或“乔治城”(Georgetown,因英王乔治三世而得名),位于槟榔屿的东北端,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国际自由商港和全国第二大城市。

  槟榔屿(岛)略呈椭圆形,内地多花岗岩山脉(最高点740米〔2,428呎〕),沿海有狭窄平原。东北部平原最广阔,有该国主要港口乔治城,该港得利于海峡的隐蔽港湾。槟榔屿长期以来是亚洲最为繁忙的航运中心之一,20世纪末成为马来西亚首要旅游中心,有豪华的度假旅馆,主要在北海岸巴都菲宁宜(Batu Feringgi)。

  槟榔屿充满多姿多彩的宗教和文化特色,州立博物馆、艺术馆、佛教寺庙和清真寺遍布全岛,反映了自18世纪以来诸多民族共同开发这个美丽岛屿的灿烂历史。槟城植被苍翠,风景美丽,宾馆酒店建筑各具特色,风味小吃丰富多样。这里的商品多为免税品,价格比较低廉。

历史

  槟榔屿原来只是一个荒岛,只有海盗寄居于此。槟榔屿此地理名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永乐年间成书的《郑和航海图》中。15世纪中,一部中国舟师使用的海道针经《顺风相送》就纪录从马来半岛的昆仑岛(Pulo Condore)到槟榔屿的航行指南,可见在15世纪槟榔屿已经和中国通商。

  1786年英属东印度公司莱特(Francis Light)船长在此建立英国殖民地。1791年英国和吉打(Kedah)邦苏丹订立条约使其占领成为合法,1800年兼并邻近大陆地区。1826年槟榔屿与麻六甲和新加坡组成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起初,该岛(称威尔斯王子岛直到1867年)实际无居民,有隐蔽港湾和水供印度至中国的航路上来往船只利用。不久,吸引中国人、印度人、苏门答腊人、缅甸人等世界各地的人来此定居,人口遂迅速超过马来亚西部其他任何贸易站。

  19世纪中叶起,该岛成为大陆贵重商品锡和橡胶的市场和转运站。虽然乡村继续属于马来人,但马来人的影响、传统和经济生活几乎从城市和港口地区消失。槟榔屿种族上以华人为主,生活方式和经济见解却是欧洲式的。

  1948年该岛成为马来亚联邦的一部分,后来成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莱特为第一任总督﹐他在任期间鼓励华人及其他移民进入槟榔屿﹐令槟榔屿日益繁荣。 英殖民时期为新加坡、槟城、马六甲三港口。

经济

  槟榔州州府槟城坐落在榔榔屿东北角砂嘴上,商业发达,是马来西亚第二大城市。槟城又是马的重要港口,可泊巨轮。槟城位于印度尼西亚、泰国和缅甸中间,交通方便,贸易繁盛,同时也是马来西亚的工业中心,有炼锡、造船、建筑材料、纺织、服装和制革等产业。近年来由于大量引进外资,电子、纺织等工业发展迅速。

旅游

景点

  • 槟榔山,又称升旗山,是槟城地势最高处,海拔830米左右。山下有登山缆车,登上山顶,不仅可以俯瞰槟城全景,还可观看到来往于马六甲海峡之间的各式船只。山顶上设有观光、休闲设施,是槟城一个重要的观光景点。
  • 极乐寺,位于升旗山,依山而建,分为三层,被誉为东南亚最雄伟的佛庙之一。寺里有康有为手书"勿忘故国"和"大清光绪丁未三十三年赐槟榔城山极乐禅寺规寺"匾额。万佛宝塔是寺内最宏伟的建筑物,塔高30米,分为七级,融合了泰、中、缅三国建筑特色,每层都供奉佛像。
  • 蛇庙,又叫青龙庙,位于槟城东南14公里的日落洞路,距机场约1.6公里。蛇庙原来祭祀的是清水祖师,称为兴福堂,由于有许多青蛇盘踞,又称蛇庙,庙里的廊柱、烛台、香炉、神像上到处可见蛇影,但这里的蛇不伤人,白于被缭绕的香烟熏得昏昏然,晚上则四处爬行,吞食信徒奉的鸡蛋。
  • 度假海滩,槟城的海滩主要分布于北部,从丹绒武雅一直延续到巴都丁宜,有长达11公里的白色海滩,全年都可享受弄潮戏水的乐趣。丹绒武雅号称"花之岬"。
  • 康华利斯古堡,位于海滩边,建于1808年,为纪念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兰斯船长而建。古堡围墙高大,大大炮指向马六甲,曾作为防御要塞。此处设有一座船桅形的高大灯塔,为夜间过往船只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