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击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美国F–16歼击机
法国“幻影”2000歼击机

  歼击机英语:Fighter),主要用于歼灭空中敌机和飞航式空袭兵器的作战飞机。又称战斗机截击机。旧称驱逐机。是作战飞机的主要机种之一。武器主要包括航炮空空导弹、空地(舰)导弹、炸弹火箭弹等。特点是机动性好,速度快,火力强,适合空战,也可遂行对地攻击任务。

  按机翼的数目,分为单翼机、双翼机和多翼机;按机翼平面形状,分为平直翼、后掠翼、前掠翼、三角翼和飞翼式歼击机;按发动机类型,分为活塞式、喷气式和涡轮螺旋桨式歼击机;按起落装置的类型,分为陆基、水上和水陆两用歼击机;按飞行速度,分为亚声速、超声速和高超声速歼击机。此外,还可以按发动机的数量、推进装置的类型以及机翼相对于机身的位置等进行分类。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把地面机枪装上飞机用于空战,开创了歼击机作战的先河,随之诞生了专门的歼击机。早期的歼击机多为双翼木质结构、活塞式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不超过250千米/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歼击机的外形布局从双翼演进为单翼,机身结构从木质过渡到金属,起落架从固定式发展为收放式;机载武器的品种和数量都有增加,机上开始安装无线电通信设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歼击机的性能大大提高,有的飞行时速达到750千米,接近活塞式飞机的性能极限。代表性的飞机有美国的P–51、英国的“喷火”、苏联的雅克9、德国的Bf.109及日本的“零”式等。在战争的催化作用下,歼击机的发展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研制的Me262喷气式歼击机投入使用并开始加装机载雷达,但未及发挥作用,战争即宣告结束。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的F–84、F–86和苏联的米格15、米格17等一批高亚声速歼击机相继问世,标志着歼击机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50年代,喷气式歼击机已基本取代了活塞式歼击机。末期,出现了具有高空、高速性能的超声速歼击机。其最大飞行速度已达2.0马赫,实用升限超过1.8万米,开始装备空空导弹,机载设备日臻完善。代表性的飞机有美国的F–104、苏联的米格21、法国的“幻影”Ⅲ等。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一批机动性能好、格斗能力强的歼击机先后装备部队,如美国的F–16、法国的“幻影”2000和苏联的米格29等。这些飞机的明显特点是水平加(减)速性、盘旋性能和爬升能力都有较大提高。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一些布局新颖、设计独特、具有一定隐身能力的先进歼击机相继出现,如法国的“阵风”、瑞典的JAS.39、欧洲的EF–2000等。这些歼击机普遍装备中远距导弹和近距格斗导弹,大多具有全天候、全方位、全高度的“三全”攻击能力,突出强调先敌发现、先敌开火、首发命中。90年代末,美国研制的F–22空中优势歼击机和F–35联合攻击歼击机,更是新一代歼击机的代表,具有高机动性、高敏捷性、隐身性以及不开加力超声速巡航和短距起落等特点,既能与敌机进行“短兵相接的近距格斗”,又能发射超视距导弹进行“超视距空战”,总体作战效能大大提高。

  歼击机将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得到发展:①继续研发新材料,使新材料的应用在机体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加。②继续加强飞机隐身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歼击机的隐身能力。③加快机载电子设备一体化的研究步伐,改进信息显示方式,如综合火力与飞行控制一体化,通信、导航与识别一体化等。④开展话音操纵的实用性研究,减轻飞行员两手的操纵负担;试用光缆代替电缆,用光信息代替电信息,用光传操纵代替电传操纵,提高抗干扰能力。⑤改善飞机失速后的气动力性能,使飞机能作某些“过失速机动”,提高敏捷性和近距格斗能力。⑥进一步提高电子对抗能力。⑦发展一机多能的高效歼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