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民间舞蹈(folk dance),产生和流传于民间的舞蹈。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是人类创造舞蹈文化的最初形态,凝结着创造者的审美情趣、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民间舞蹈伴随民众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及各种习俗活动,逐步形成自娱、祭神、驱鬼、娱人等多种功能。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的变化,生存环境的改变,外来文化的影响,是民间舞蹈发展、变化的主因。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舞蹈风格特色差异明显。

民间舞蹈具有以下共同点:①古老且质朴。大多民间舞蹈形态具有悠久的历史。例如,在中国由古氐羌发展而来的西南各民族中迄今尚盛行携手踏歌的歌舞形态,历史文献、出土文物等均证实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民间舞蹈的功能主要是民众自娱,不求动作准确规范,但求情感的淋漓宣泄,所以风格朴实无华。②程式性和即兴性。民间舞蹈多与古老的生活习俗、传统礼仪、宗教信仰交织在一起,什么场合跳什么舞,怎样跳,均有一定的程式,通常不得随意改动。舞者大多为普通民众,所以在舞蹈的步伐、动作、节奏大体一致前提下往往因人而异,形成民间舞蹈程式性和即兴性的统一。③社会性和民俗性。广大民众是民间舞蹈的参与者和享有者,因而具有社会性。民间舞蹈多与民俗结合在一起,有些舞蹈本身就是民俗活动的一部分,因而又是民俗化的舞蹈。④稳定性和变异性。民间舞蹈所依托的民俗生态未发生变化时,其形式也不变,由此构成民间舞蹈稳定性一面。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民俗和信念的变化,有的舞蹈失传,有的舞蹈逐渐改变功能和形式继续流传,民间舞蹈会呈现不同时期的文化形态和地区、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印迹。⑤民族性和地域性。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民间舞蹈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甚至在相同地域不同阶层或相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舞蹈呈现明显差异。⑥自娱性与表演性。民间舞蹈动作单纯精练,易于掌握,对舞者来说主要是自娱自乐,同时表演给别人看。观舞者受到情绪、气氛的感染,有时也会加入舞队即兴而舞。

民间舞蹈是专业舞蹈创作的主要素材来源。各国的宫廷舞蹈、各国各民族的舞台艺术舞蹈和社交舞蹈,都与民间舞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专业舞蹈工作者加工运用在芭蕾中的民间舞,被称为性格舞。中国的戏曲舞蹈和创作舞蹈中,也大量地吸收各种民间舞蹈。同时,民间舞蹈仍然独立存在于自己原有的范围内,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