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涝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水涝害(waterlogging damage),由于降水过多,农田土壤过湿、淹水或洪水泛滥而造成的自然灾害。水涝害可分为3类:连阴雨或积雪融化,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因缺氧而生长滞缓,产量降低,称湿害或湆;雨水过于集中,排泄不畅,田间积水,为害根系,引起植物萎蔫、落花、落果、空壳瘪粒以至倒伏、霉烂,称涝害;大雨引起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作物,危害林木,冲毁农田、畜舍和农业设施,称洪水害。降水过多、过于集中是发生水涝害的直接原因。地理、土壤和排水状况,可影响水涝害的程度。如汇水面积大的江河下游易受洪涝害;粘土和有不渗水层的土壤,雨水稍多时就生湿害;洼地排水困难常大面积受涝。不同作物和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过湿和积水的适应能力不同,受害情况也不一样。中国近500年来水涝害频发时期和少发时期交替出现,有准周期特点。不同纬度带水涝害发生的频次不同,北纬25°~30°发生的频次较多。涝害最严重地区主要在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其次是东南沿海、松花江及辽河中下游。防涝抗涝的主要措施是:掌握规律, 加强预报,疏通河道、加固堤防,兴修水库、蓄洪防涝,开挖沟渠、形成排水体系,造林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