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墓室壁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河南洛阳烧沟西汉墓壁画 图1
河北安平东汉墓壁画《君车出行图》 图2
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乐舞百戏》 图3
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门下贼曹》 图4

汉代墓室壁画(murals in tombs of Han Dynasty),中国汉代墓室中的装饰壁画,兴起于西汉早期,盛行于东汉。墓主多为高官显贵或地方豪强。汉墓壁画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及审美思想和绘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汉墓壁画的发现,始于东北地区。从甲午战争后的1895年到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间,日本人在中国东北进行田野考古,先后盗掘了辽宁省辽阳北园、迎水寺、玉皇庙、南林子及大连营城子等地的汉魏时代的壁画墓。中原汉代壁画墓发现于20世纪初,1916年前后传出河南省洛阳市旧城西八里台的一座西汉晚期空心砖壁画墓因被盗掘而发现,部分空心砖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汉代壁画墓大规模发现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50年代发现12座。重要的有河北望都东汉晚期墓和河南洛阳烧沟61号西汉墓。60年代发现3座,分别是河南密县(今新密市)打虎亭2号东汉墓和密县后土郭1、2号东汉墓。70年代发现9座,重要的有洛阳卜千秋西汉墓,洛阳金谷园新莽墓,河北安平逯家庄东汉墓以及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80年代发现15座,主要的有河南永城西汉梁王墓、西安交通大学附小西汉墓、河南偃师杏园村东汉墓。90年代发现11座,壁画以洛阳浅井头西汉墓、洛阳机车工厂东汉墓和河南荥阳苌村东汉墓为代表。总计数量已达50余座,发现壁画最集中的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河北汉代壁画墓群和以辽阳为中心的汉魏壁画墓群。

依据墓室壁画的题材内容、空间形式及其风格变化,参以墓室形制分布区域等考古学资料,汉代墓室壁画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汉前期,以河南永城芒山梁王墓壁画为标志。主室顶部描绘四灵,表现汉代以四神标示空间方位观念的初级形态。壁面残存的仙山、神树、灵芝、鸟、兽等图像内容,表现神仙天堂的景象,初步具备汉墓壁画传达升仙主题的丧葬观念。第二阶段为西汉晚期。洛阳卜千秋墓、烧沟61号墓是这个时期壁画中的代表。壁画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墓顶绘墓主升仙与祥瑞逐疫两大主题,洛阳八里台、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大墓顶画日月星象图,是升仙主题的另一种形式。壁面新增历史人物画,拓宽了墓室壁画的题材内容。第三阶段为王莽至东汉前期,典型的壁画墓集中在洛阳地区。洛阳金谷园新莽墓及东汉早期墓壁画沿用前期的阴阳五行图像体系,画幅、场面都在扩大,布局更加灵活,呈现出承上启下的特点。属于这个阶段的壁画墓,在甘肃、辽宁等边远地区也有发现。第四阶段为东汉中晚期,壁画墓广泛分布在中原、内蒙古、辽阳、甘青四个地区。题材重点转向墓主人生前的值宦经历、属吏车马、家居宴饮、庄园劳作等方面,壁画位置下移,各墓室壁画主题划分相对明确,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的庄园经济和厚葬风气。东汉末年,佛教图像也出现在墓室壁画中,成为神仙祥瑞中的新成员。

汉墓壁画题材按其功能和性质可分为四类。①天堂神仙祥瑞。其中有以日、月为阴阳标志的天堂宇宙图像,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配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五方佐神的四时方位神祇图像;以西王母为主体的羽人神仙图像;以灵兽芝草为符号的灵瑞图像。②神鬼精怪和人物。这类图像的功能在于镇墓辟邪。多见的如方相氏、熊、虎豹、疆良等兽和门吏门卒等人物。③历史人物故事。见于壁画的历史人物故事有“孔子师项橐”、“二桃杀三士”,孔子及门人、闵子骞、丁兰、孟母等古代先贤、义士、孝子、烈女等儒家礼教典范人物事迹。④墓主仕宦经历与家居生活。通过大型的车马出行场面来彰显墓主生前的荣耀;通过家居宴钦庖厨的描绘以示墓主死后的福祉。

汉墓壁画因其装饰部位的需要,画面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常用的有:一砖一画,图像主要以单体形象构成,见于神鬼祥瑞的描绘;由多块砖连接或通贯壁面的长卷式构图,画面主题明确,形象众多,在升仙、逐疫、历史故事等题材中使用较普遍;多层和栏式的构图,一般用于表现内容复杂、场面较大的题材;全景式的构图,通常用作描绘宇宙天象和宴饮百戏、车马出行等内容,在东汉时较为流行。

汉墓壁画在造型手法上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写实与夸张的传统。在沿用前代用线勾勒轮廓,然后平涂敷色的技法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到东汉晚期,出现大笔涂刷和白描的形式,中原地区还能看到人物形象使用渲染的表现技法。墓室壁画中的这些成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绘画在汉代的进展和取得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