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贝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斯·贝特

汉斯·贝特(Hans Albrecht Bethe ;1906~2005),美籍德国物理学家。生于德国的斯特拉斯堡(今属法国),卒于美国纽约州伊萨卡。他在法兰克福大学学习物理,1928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博士学位。他的论文是电子衍射理论,迄今仍有重大价值。1929年研究晶体中能级的劈裂,指出晶体中的对称电场对其能级的影响。1930~1933年在慕尼黑大学和蒂宾根大学任教。在这段时间内,他曾赴英国随E.卢瑟福及赴意大利随E.费米进行研究工作。1933年离开德国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布里斯托尔大学,1935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1941年入美国籍。1936~1937年期间,贝特及其两个合作者澄清了当时的核力理论、核结构理论及核反应理论。1938年贝特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但直接反应是不可能的,他提出了 “碳循环”的解释,即一个碳–12相继与三个氢核(质子)反应,形成氮–15,再通过与第四个氢核聚变释放出一个氦核(α 粒子)和最初的碳–12而释放出能量。主要由于这一贡献使他获得了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贝特1947年最早用重正化理论计算了兰姆移位,准确地解释了这个一度使人困惑的实验。他和E.E.萨耳彼特提出了著名的贝特–萨耳彼特方程,在轻核理论、介子理论和合金的有序–无序态理论等方面也有贡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贝特曾对雷达的发展作出贡献。他还任曼哈顿计划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理论物理部主任,负责设计原子弹。

1954年贝特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长,1957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1年被授予费米奖。1970年贝特回到天体物理问题的研究,他和一些合作者计算了中子星内部的物质分布。1978年研究了巨星引力坍缩所引起的超新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