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书面理解系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语书面理解系统( written Chinese understanding systems),人和计算机之间用汉语书面对话的系统。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80年代初期取得成果,建立了几个实验模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合作,于1981年建成“机器理解汉语——实验I”,这是一个人机问答系统,以动物常识为主题,贮存单词70余条,句型20多个,用汉语拼音输入输出,采用并加以修改M.R.奎利恩1968年提出的“语义记忆”网络,属于心理学模型。计算机能正确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此后心理研究所从事计算机理解古汉语的研究,以“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两个小故事进行实验,于1982年取得成功,称为“一个古汉语机器理解系统——ACLUS”。它能分析句法,把整篇故事译成现代汉语,并回答问题。例如人问:“‘先度其足’中的‘度’字是什么意思?”机答:“‘度’是动词,是测量某种东西的尺寸的意思。”人:“‘吾忘持度’中的‘度’字是什么意思?”机:“‘度’是名词,是尺寸的意思。”为扩大ACLUS理解古汉语的功能,心理研究所近年在修改和补充句法规则,特别对虚词的用法作了较详细的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于1981年建成“RJD−80型汉语人机对话系统”(简称RJD−80),是人和计算机直接对话的一个问答系统。它以中国文学作品常识为对话的主要内容,贮存单词250余条,句型30多个。人用键盘输入问题,计算机屏幕显示回答,随问随答。RJD−80属于语言学模型,着重应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以N.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和W.A.伍兹的ATN为基础,吸收C.菲尔莫尔的格语法、韩礼德系统语法的合理内核,根据汉语特点制定句法、语义规则。计算机具有句法分析、语义解释、知识检索、言谈分析、逻辑推理、根据语义成分生成语句和排除非法输入的功能。此外,凡输入句中有不符合贮存的词汇和句法、语义规则时,能加以排除,显示“词汇不合”、“句法不合”或“语义不合”。1984年语言研究所又完成“TK−84汉语人机对话实验”(简称TK−84),以铁路客运咨询为主题,贮存单词200余条,句型30多个。内容包括北京至东北某几条铁路线客运快车的到站、中途站、开点、到点、车次、车种、车组等,也是一个人机直接对话的问答系统。TK−84根据汉语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句法、语义分析方法——“语义短语语法”。它对上下文中的省略句和输出回答时语句生成的规则也作了进一步探索,取得一定成效。见自然语言书面理解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