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安门,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是中国统一帝国时期早期西汉帝国的都城宫殿遗址( 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位于亚洲东部关中盆地、汉长安城遗址西南区,是丝绸之路最早的东方起点,揭示了丝路发展初期西汉帝国的都城城市文化特征和文明发展水平,见证了西汉帝国对丝路开创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中文名: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外文名:The Site of Weiyang Palace in Chang'an City of Western Handynasty

地理位置: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

年代:西汉

遗产区面积:611.09公顷

价值载体要素:宫城规模及格局;大型高台建筑遗址,道路遗址,池苑遗址,城墙、城门与城濠遗址等各类遗存

历史年代: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

类型:考古遗址

所属国家:中国

文保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功能:都城

缓冲区面积:5422.02公顷

主要价值特征: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丝绸之路开拓时期第一个起点城市的政权中心,揭示了中国西汉帝国都城城市文化和文明发展水平,见证了西汉帝国对丝路开创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基本概况

  汉长安城是中国西汉帝国(公元前2 世纪- 公元1 世纪) 的都城, 始建于公元前202年。城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的渭河台塬上, 南屏秦岭、西邻河、北临渭河。其所处的关中盆地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农耕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未央宫作为西汉都城最重要的宫殿,是汉帝国的权力中心,是汉长安城的核心组成部分, 始建于公元前2 0 0 年55。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内西南隅,宫城平面近似正方形,面积4 . 8 平方公里。宫城四面开宫门,城四隅建角楼。宫内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干道。主体宫殿建筑群前殿位于宫城中部略偏东,是建于同一台基上的一组高台建筑群。前殿以北为椒房殿、中央官署以及少府等皇室官署。宫城西南部为皇宫池苑区, 有沧池等遗存。宫城北部分布有皇室的文化性建筑天禄阁、石渠阁等。宫城西、南方为汉长安城西、南城墙, 目前发现有直城门、章城门、西安门三座城门。此外还有发现有城濠、城外道路等遗存。

丝路价值特征重点物证

  它以其留存至今的4 . 8 平方公里的宏大的规模、方形的宫垣、居中的主殿、大型的高台建筑及其周边各类遗址,揭示了中华统一帝国早期曾借助营建大型城市形象、彰显帝国权势的城市文化特色5 7, 展现了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亚洲东方文明发展水平。作为汉帝国权力中心,汉长安城未央宫是汉通西域的决策和指挥中心,见证了汉帝国积极寻求对话与交流、促成了丝绸之路开辟的重要历史功绩,见证了汉长安城在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 兼具时间及空间上的双重起点价值。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以沿用2 0 0 余年的东方大帝国权力中心之地位, 揭示了“丝绸之路”这一人类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文化线路之缘起,是丝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

历史沿革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丞相萧何主持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未央宫。

汉高祖九年(前198年),未央宫基本建成,成为汉帝国的主要宫殿。

新莽始建国元年(8年)十二月,王莽称帝,以未央宫为皇宫。

新莽地皇四年(23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火烧未央宫。

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巡幸长安并对未央宫进行了部分的修复。

东汉永和二年(137年),汉顺帝巡幸长安并对未央宫进行了部分的修复。

东汉延熹二年(159年),汉桓帝对未央宫进行修葺工作。

东汉初平三年(192年),因董卓被诛引发了在长安城内的激烈战争,未央宫再次被严重破坏。

西晋永嘉七年(313年),晋愍帝修复未央宫,改名太极殿。

前赵光初二年(319年)夏四月,赵昭文帝刘曜对长安宫室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建。

后赵建武十一年(345年)初,赵武帝石虎下令雍、洛、秦、并等州出十万人修长安未央宫。

前秦皇始二年(352年)正月,前秦立国,以未央宫作为皇宫。

后秦建初元年(386年)二月,后秦立国,以未央宫作为皇宫。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北魏孝文帝幸长安,幸未央宫。

西魏永熙三年(534年),西魏以未央宫为皇宫。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北周以未央宫为皇宫。

唐宝历二年(826年)五月,唐敬宗李湛修葺未央宫中部分建筑。

唐会昌元年(841年),唐武宗李炎对未央宫进行大规模修葺,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对未央宫的修葺工作。

唐朝末年,战乱频仍,政治中心东移,未央宫沦为废墟。

建筑格局

  未央宫总体的布局呈长方形,四面筑有围墙。

  长乐宫与未央宫分列于汉长安城安门大街东西两边,因而它们又分别称为东宫和西宫。汉代尚“右”,方位以“西”为尊,西宫就是皇室正宫,即所谓“公宫”。未央宫又称紫宫或紫微宫,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分天体恒星为三垣,中垣有紫微十五星,也称紫宫。紫宫是天帝的居室,把未央宫称为紫宫,是因为它是人间皇帝的宫城。

  宫城之内的干路有三条,两条平行的东西向干路贯通宫城,中部有一条南北向干路纵贯其间。两条东西向干路将未央宫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域。

  前殿是未央宫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居全宫的正中,其它重要建筑围绕它的四周。前殿北侧为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更北处建有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中国最早的国家档案馆——石渠阁;前殿西侧建有中央官署、少府等皇室官署;前殿西南侧为皇宫池苑区,建有沧池、渐台等。这种主要宫殿居中、居高,辅助宫殿居后及两侧的建筑配置,成为后世皇宫布局的典范。

  未央宫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约占汉长安城面积的七分之一,较长乐宫稍小,但建筑本身的壮丽宏伟则有过之。四面建宫门各一,东门和北门有阙。东阙在东司马门外,正对长乐宫西阙。宫内有殿堂四十余屋,还有六座小山和多处水池,大小门户近百,与长乐宫之间又建有阁道相通。

遗产构成

前殿,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前殿

  前殿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位于宫城中央,是形制最高,规模最庞大的建筑,在台基之上发掘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墓葬,说明前殿台基在新石器时代已存在。

  前殿正门居南,门内是广阔的庭院,庭院以北则是前殿之上的三大殿。大朝正殿是中间台面上的大殿。前殿基址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北高南低,北部最高处高出今地面15米。基址由南向北可分三个低、中、高的台面。

  在对前殿全面勘探同时,1980年又对前殿部分廊房和慢道遗址进行了试探。西壁房址南北排列有43间房,南壁西部房址东西排列3间房,共计49间房。这些房子的平面呈长方形或方形,房与房之间置隔壁,布局一般是前堂后室,房内地面或为草泥,或为土坯铺置。

  遗址内出土筒瓦、板瓦、瓦当,文字瓦当多为“长生无极”,还有陶器、兵器、钱币等。在房址内还发现了一批被火烧烤过的西汉木筒,简文有的属于病历医方,如一支医方简上端题有“冯宗山女方”字样,这说明西汉时代已有病历医案。

  在前殿遗址东北角试掘了一处夯土台基及部分配房。房内有草泥地面和砖铺地面两种。夯台和房址出土了大量砖瓦建筑材料,其中有素面长条砖,方格纹、回形纹铺地砖,板瓦、简瓦及图案与文字瓦当等。房内出土陶器、钱币、兵器装备等。

椒房殿,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椒房殿

  椒房殿位于前殿以北360米,可谓真正的“后宫”。椒房殿南部为正殿,其夯土台基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50余米、南北宽30余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台基周施回廊,廊道地面铺砖,廊道外为散水。正殿坐北朝南,殿址南有二阙址,二者东西相距23.5米,反映出这组宫殿建筑的规格非常高。

  内院南邻正殿,平面亦呈长方形,院子四周置廊道、散水。内院东西两侧又分别发掘出夯出台基、院落、巷道和厢房遗址。特别要指出的,建筑群内的巷道遗迹在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发现,是为宫殿主人的安全所构造,与现代建筑中的暗道性质相同。

  椒房殿建筑群有着完整的给、排水设施。建筑群东部有水井,井深约8米多,井台铺方砖,井壁上部为券砖,下部以陶井圈砌置。建筑群内有排水坑,积水通过北部的明渠排出。从仅有的建筑遗迹来看,正殿及其所属建筑是非常考究的,建筑群内的地面均以方砖铺设,遗址中出土精美的铜构件。

  椒房殿遗址出土有铺设地面的素面方砖、圆形纹方砖和构筑踏步的空心砖等。瓦类有筒瓦、板瓦和素面圆瓦当、云纹瓦当及“长生无极”、“长乐未央”文字瓦当。

中央官署

  1986—1987年,考古工作者对未央宫内的一处中央官署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9600平方米。该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卢家村东100米,位于前殿遗址西北880米,西距未央宫西宫墙105米。遗址以南6.3米有一条汉代横贯未央宫内的东西大路。中央官署遗址周围置墙垣,形成了一座封闭性大院落。院落平面长方形,东西长134.7米,南北宽65.5米,面积8822.85平方米。四面围墙内外均置壁柱,而且内外对称分布,这使墙体更为坚固,除了东墙,西、南、北墙之外均置廊。

  在官署院落之内,中部偏东位置,有一条南北向排水渠将其分为东、西并列两座院子,简称东院和西院。

  东院范围东西57米、南北65.5米,面积3733.5平方米。东院南、北墙分别为官署大院的南、北墙东段。东院东墙即官署大院东墙。西院范围东西72.7米,南北65.5米,院子西、南、北墙分别为官署院落的西墙和南、北墙西段。

  官署遗址出土遗物十分丰富,主要有砖、瓦、瓦当、石器、铁器、铜器、钱币和骨签等。

少府遗址

  西汉政权的少府为管理帝室财政的重要机构。为了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汉武帝对少府机构作了如下调整:第一,在少府机构之外另设水衡都尉,专门管理上林苑及铸造货币等事宜。第二,将少府所掌管的一些税收及其相应机构转交给大司农。《汉书·食货志(下)》载: 盐铁丞孔仅、咸阳言:' 山海,天地之藏,宜属少府,陛下弗私,以属大农佐赋'. 于是,少府所辖的斡官、盐官、铁官等皆成为大司农的下属机构。第三,在各地陆续设置上官、三服官、铜官等机构,加强对官府手工业的管理。第四,打破了少府收入为皇室专用的常规,在非常时期往往以少府禁钱用于国家开支。

  1987—1988年,考古工作者对未央宫内的少府所属的宫殿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6040平方米。该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柯家寨村西南,位于未央宫前殿遗址西北400米,椒房殿遗址在其东350米。

  已发掘的这处建筑遗址,其范围东西110米、南北58米。它主要包括主体建筑一一南殿和北殿,及其两侧的附属房屋建筑群和通道、廊道、院落、水池等,这是一组具有多功能的宫殿建筑群。

  南殿是该建筑群中的大殿,或称“正殿”,坐北朝南,东西46.1米、南北17.5米,面阔7间、进深2间,殿内面积806.75平方米。北殿应系该建筑群中的内殿,坐南朝北,与南殿共用同一后墙。北殿东西31米、南北12.9米,面阔5间、进深2间,殿内面积399.9平方米。

  南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两座大房子,每座房子的面积约在170平方米,房内亦置复斗形础墩,属于南殿的辅助性议事办公建筑。

  主体建筑北殿以北为院落,东西54.4米、南北14.7米,面积799.68平方米。南殿以南虽末进行考古发掘,但从钻探情况来看,很可能有“庭”。这组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居中,前庭后院,左右置配殿。

  少府所属的建筑遗址中发现了大面积使用地板的遗迹,在古代宫殿建筑遗址发掘中尚属首见,由此也可以反映出这座宫殿建筑群之豪华。除了出土砖,瓦、瓦当、陶器、铁器、铜器、货币,该遗址还出土了112枚封泥,封泥文字内容有“臣尊”、“臣充”、“臣朋”、“臣隆”、“臣客”、“臣获”、“司马喜章”、“掌牧大夫章”、“掌厩大夫章”和“汤官饮监章”等,其中以“汤官饮监章”封泥数量量最多。

天禄阁

  天禄阁在汉代为国家档案馆,西汉学者刘向曾在此校书,搜集大量秦代书籍,辑录了《战国策》等书。

  天禄阁遗址在石渠阁遗址以东520米,前殿以北720米,北距北宫墙60米,东距连接北司马门的汉代南北路35米。天禄阁也是一座高台建筑,其规模略小于石渠阁。

  现存天禄阁台基高6—7米,底部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0多米。天禄阁四周亦置廊。遗址范围东西55米、南北60米。

石渠阁

  石渠阁是约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由汉初丞相萧何主持建造,修建的目的是为了收藏刘邦军进咸阳后萧何收集秦朝的图籍档案。之所以叫石渠阁,是因为建筑特点得名,在阁周围以磨制石块筑成渠,渠中导入水围绕阁四周,对于防火防盗十分有利。汉武帝以后由单一的档案典籍收藏机构发展为兼有学术讨论性质的场所。至宣帝时,石渠阁更受到尊崇,开始在阁中绘功臣贤大夫像,以霍光为首,苏武第二排列。

  1952年西北大学历史系师生在西安附近汉代未央宫背面发现了石渠阁遗址。

  石渠阁遗址位于未央宫西北,在北宫墙以南45米,西宫墙以东500米。

  石渠阁属于战国时期以来流行的高台建筑,中央主体建筑台基尚存,现存夯土台基高7米,底部东西60米、南北50米,整个建筑遗址范围东西115米,南北120米。台基周施回廊。

沧池,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沧池

  未央宫西南部有一片低洼地,是当年的沧池所在地。沧池位于西宫墙以东700米,南邻南宫墙。

  考古勘查沧池遗址呈规整的长方形,湖岸用青砖包砌,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400米,总面积196000平方米。沧池水由城外泬水从章城门引入,入宫后称“明渠”。明渠故道已基本勘探清楚:渠水由西向东注入沧池,然后又从沧池北部由南向北流出,经前殿、椒房殿和天禄阁西边,向北流出未央宫。

直城门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直城门遗址

  直城门是汉长安城西面城墙上的南数第二个城门,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街道办事处的周家河湾村以北约100米处。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曾经作过发掘,清理了北面的一个门道。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又对该遗址作了第二次发掘,发掘工作从2008年5月22日开始,至10月30日结束,发掘面积1400平方米。

  发掘清理的遗迹,主要有城门南北两侧的城墙、南门道、中门道、北门道、南隔墙、北隔墙以及南、北门道下面的排水渠等。出土遗物以西汉时期遗物为主,多为陶质建筑材料。通过此次发掘,对于直城门的形制、始建年代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西安门

  西安门是汉长安城南城墙靠西的城门,因为在长安城安门的西边,所以称为“西安门”。

  汉代长安西安门是汉长安城南城墙靠西的城门,因为在长安城安门的西边,所以称为“西安门”。西安门遗址在1957年被发掘。资料显示,“西安门”建有门楼,下开三个门道,门道之间相隔约14米。此门北对未央宫南宫门———平门,紧邻未央宫南宫墙,宫墙与南城墙相距仅50米。因为离皇宫很近,所以一般百姓不能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