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诺依古城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汗诺依古城,位于疏附县伯什克然木乡汗诺依村附近,1957年1月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汗诺依”即维吾尔语“皇宫”之意,又名“康奥依古城”。

  整个古城,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6公里。其中有城垣、残堡、房舍、手工作坊、宗教活动场所及田畴、沟洫等遗迹,中部有一座方形小城,占地9 000平方米,城垣残高5.6米,土筑城墙厚达7米。城西北隅有一军事堡垒,东北城垛至今明显可见,东南与西北方向各开5米宽城门一道,宽约5米。这座小方城应是最高统治者的居所,其四周是古都城的工商居民区。经发掘,此小城下方又有一座古城遗址,可能历史上同一地方曾先后筑过两座古城。

  遗址内遍布各类陶器及残片,最大者高80厘米,为两口陶缸。其中之一出土时还装有半缸高粱面,另一缸内有120公斤古钱。其他还出土过一些铜器、铁器、玉器、金印和珠宝饰品。可以印证遗址文化上限的两件红陶纺轮;其一状若小饼,较大,直径5.2厘米、高1.1厘米;另一较小而高,形似小桃。两件中心均有小孔,为安装纺锤之处,据考证这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刚刚发明纺织的工具。同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纺轮酷似。表明其文化下限的是一些出土的清朝钱币。出土的历代货币大部分是圆形、无孔、厚重,打压制成。铸有明确年代的有唐开元、北宋景佑以及阿拉伯铭文的当地货币。其中一枚古钱圆形方孔,铜铸,大小、重量、外形与中原古钱完全相同,惟两面铸文是阿拉伯文的维吾尔铭文,这正是千百年来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直接表现。

  黄文弼先生和英国人斯坦因均曾到此考察,二人均认为汗诺依古城就是喀喇汗王朝都城。也有人认为是唐朝疏勒国都“伽师城”,也是疏勒镇及疏勒都督府治所。喀喇汗王朝初期,汗诺依遗址以西的恰玛克河水源断绝,又因战乱频繁,古城渐趋没落,清朝中期遂最终荒废。它是目前所知喀什市附近起源较早、发展历史最长的一处古文化遗址。其文化层上起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清朝中期。7至13世纪的唐宋时期,是古城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