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财团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浙财团汉语拼音jiāng zhè cái tuán),中华民国时期以上海为基地的江苏、浙江籍人士或江浙两省的大银行和大企业资本集团的总称。中国最大的财团。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一批江浙籍官僚、买办、商人创办和参加投资的企业与日俱增,辛亥革命前后,开始以地域观念为纽带,以公所、会馆为据点,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短暂的繁荣,新式银行业趁时崛起,上海地区发展尤为迅速。至20年代末,形成了若干财力雄厚的大银行,一些工业资本集团的资本家参与了银行的投资,而银行也增加了对工业的放款,并对工商企业起到一定的控制和监督作用。这种以上海为主要活动基地的若干大企业资本集团和大银行的一定程度上的结合,被人们比拟为帝国主义金融资本,套用日本财阀的概念,称为江浙财团。

  这个财团投资人和主持人的成分构成,大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有些是北洋时期的军阀官僚,出身于买办或者继续兼任买办职务者亦不在少数。不少集团带有较浓厚的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倾向,但其民族资本成分则是主要的。其代表人物曾表现过一定程度的反帝、反官僚军阀政府的积极性。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他们中某些人与广东革命政府有联系,也给予过一定的支持。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工人运动的高涨,又表现了较强的动摇性和妥协性。当蒋介石准备发动四一二政变时,许多人站到了蒋介石一边。其代表人物陈光甫、钱新之、虞洽卿等人担任了蒋介石建立的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的主要职务,又以虞洽卿、王一亭、吴蕴斋等人为首,集合上海一些主要同业公会、商会,成立应变组织——上海商业联合会,并为蒋介石借垫300万元的政变经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继续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蒋介石政权为了自身的需要,也对江浙财团给予一定扶持,吸收他们中的某些人担任国民政府财经部门的职务,承认和偿还北洋政府的旧债。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大量发行国内公债,江浙一些大银行从承购公债中获得优厚利润。抗日战争期间,江浙财团在沦陷区的银行、企业遭到严重破坏。随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江浙财团逐渐为其控制,成为附庸,失去在经济上的主导地位。